人民網>>環保

北大后湖連年干涸無水可補 將建人工濕地淨化水

饒沛 薛珺

2014年08月27日08:0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大后湖區穿“減滲衣” 重現水景校園

   明年1月1日起執行;居民養老險繳費最高一年可獲補90元,可與職工養老保險互轉

  新京報訊 北京大學校園水系整治工程階段性完工,多個湖區鋪設減滲層,今后北大湖區等用水將以再生水為主,以解決缺少環境用水致湖底干涸的問題。為此,北大有望建立地下污水處理站,並論証將再生水管線引入校園。

  北大后湖連年干涸無水可補

  2000年以來,能為北大校園水系提供補水水源的萬泉河,基本處於干涸狀態,隻有在每年“五一”、“十一”節日期間才有中水補充。未名湖僅能靠地下水勉強維持水面,而北大北面的后湖則無水可補,連年干涸。

  另外,北京近10余年的干旱,加上北大后湖湖底為滲漏量極大的砂壤土,導致朗潤園、鏡春園、人文學苑、紅湖、荷花池等湖區的后湖連年干涸。后湖駁岸,百年來未全面修葺,大量坍塌破損,水生態失衡,荒草、雜木叢生。

  建人工濕地淨化再生水

  2013年,“北大燕園景觀與環境綜合整治”總體規劃方案開始分步實施,其主要工程內容包括北大部分湖底減滲及駁岸整治﹔水系連通循環及水質保障﹔污水處理及回用﹔雨水利用等四部分。

  總體規劃方案的設計方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炳彬稱:“此次工程主要是進行北大的水系連通、循環及水質保障。以再生水為主要水源,用人工濕地對再生水進行進一步深度淨化,然后溝通水系,實現各湖區互聯互通。利用污水收集、處理及回用,充分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節約清水﹔建設透水鋪裝、雨水管線、雨水收集蓄水池,利用雨水資源,構建綠色海綿校園,使水資源循環利用、水系連通流動、水質生態淨化有機結合,促進校園水系微循環,恢復歷史名校風貌。”

  未名湖滲漏不嚴重未穿“衣”

  據黃炳彬介紹,此次北大水系整治工程中,僅對后湖鋪設了湖底防滲層,而北大最有名的未名湖則沒有鋪設,原因在於未名湖的湖底因為土質等原因,滲漏並不嚴重。

  另據了解,在水系整治工程中,為了讓水系循環起來,其中安裝了兩處大流量微揚程推流器,其作用類似於水泵,使整個水系中的水流動起來。

  截至目前,湖底減滲及駁岸整治工程圓滿竣工,北大后湖湖區將擺脫十多年的干涸,北大朗潤園、鏡春園、人文學苑、紅湖、荷花池重現水景。

  ■ 對話

  “減滲非防滲,避免影響生態”

  新京報:為什麼要在北大后湖湖底鋪設減滲層?這是否會影響北大原有的生態系統?

  黃炳彬: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以現有的水資源來看,北大后湖難以改變干涸的現狀。沒水的話談不上水生態,現在做了減滲層,水能往下走,能達到一個生態平衡。

  但是,又不能鋪設防滲層完全不讓水下滲,因為要避免出現類似“圓明園防滲”事件影響。我方在設計中採用“生態減滲”專利技術,獲得北大師生及校方的高度認可。

  新京報:使用再生水是否會影響北大環境?

  黃炳彬:我們在湖區種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淨化水質,並建立循環淨化站﹔人工濕地對再生水進行進一步深度淨化﹔通過溝通水系,實現各湖區互聯互通﹔建設流量每天2.6萬立方米推流器、使北大整體水系7天循環一次,可以避免在大水面上形成水華…… 古人說:“流水不腐”,讓水循環起來也能對提高水質起到一定作用。

  新京報:一般的污水處理站都會有一定的臭味散發,如何避免曝氣等污水處理的常規程序產生的氣味影響校園?

  黃炳彬:將建設的污水處理站有氣體收集系統,對臭味進行處理,避免影響周邊環境。同時,污水處理站的選址是在北大校園西北角的位置,盡量避免影響校園環境。

  新京報:承澤園、蔚秀園湖區仍處於干涸狀態,下一步是否會納入到北大整體的再生水體系中來?

  黃炳彬:有可能,但是主要要看再生水夠不夠用。

  ■ 揭秘

  亮點1:“減滲衣” 湖面每天最多降兩厘米

  2000年以來,因“水源地”萬泉河基本處於干涸狀態,北大校園內后湖湖區處於無水可補的狀態,加之湖底為砂壤土、滲漏量極大,常年為干涸狀態。

  此次工程中,對已經干涸十多年的后湖湖底鋪設減滲層。這種減滲層,採用湖底原有的土壤,配以部分礦物質后,混合、壓實。

  “以前幾天就能漏完的湖水,現在每天最多下降兩厘米。”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炳彬說。

  亮點2:雨水管網 680米管線運輸雨水

  此次工程中,在北大建立了一個雨水收集、利用體系,採用地表高程低點單獨收集回用的方式,鋪設透水磚3000平米,雨水管線680米。

  記者注意到,雨水收集管線從北大東門向南和向西兩個方向延展,向西到達未名湖,向南接近北大南牆。另外一條雨水管線則在北大西側,與頤和園路平行。北大西面的承澤園、蔚秀園湖區也都建設了雨水管線。

  受水資源條件限制,目前工程僅考慮未名湖周邊水系生態環境的恢復,可利用循環再生水,而仍處於干涸狀態的承澤園、蔚秀園湖區隻能靠雨水收集“補水”。

  另外,北大校園內有望建設十余個蓄水池,收集雨水能力可達1200立方米。

  亮點3:人工濕地 隱身池底過濾水質

  黃炳彬表示,北大有望在校內建設一個地下污水處理站,根據景觀水系需水量和污水收集量進行平衡計算,污水處理規模為每天2500立方米。

  “我們也在考慮將再生水管線引入北大校園內,可以使得清河再生水廠生產的再生水進入北大,這樣就可以讓北大的景觀用水形成雙水源。但是,目前再生水使用情況比較緊張,能否穩定供應北大還需要論証。”

  除了污水處理站,人工濕地對再生水進行進一步深度淨化。

  北大西側的荷花池,有望改造成景觀式隱形人工濕地。

  “一般淨化水質的人工濕地主要用蘆葦等植物來起到淨化作用,但是如果荷花池也種上大量蘆葦,就會改變這裡的原有景觀,因此我們採取‘隱形’人工濕地,即在荷花池池底建設過濾層,對水質進行有效過濾,這樣既維持了原有的荷花景觀,也起到了淨化水質的作用。”黃炳彬說。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饒沛 薛珺

(責編:蔣琪、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