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氣象“加法”給出的答案

——甘肅探索氣象精准扶貧新路子

孫楠 倪永強 郭起豪
2016年10月21日08:59 | 來源:中國氣象報
小字號

  在貧困人口多、農業佔比重、氣候條件敏感的甘肅,扶貧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甘肅省氣象部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融入省委、省政府的扶貧工作中,更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難題。

  借助省委、省政府將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確定為“一號工程”的契機,甘肅省氣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出一條將氣象扶貧與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相結合、與科技為農相結合、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道路。

  如今,該省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GDP的平均比率,從歷年的4%至5%降低至2.4%,因災致貧、返貧、積貧現象正逐步被遏制。

  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稱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離不開防災體系的精准建設和氣象服務水平的提升。

  與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相融合

  ——讓農民富得扎實穩妥

  每年五六月是靜寧縣難得雨沛日暖的日子,新店鄉新店村果農張應成一到這個時候就會給蘋果套袋,等待蘋果著色,賣個好價錢。可在2015年,他望著被冰雹打落的6畝果園裡9萬個蘋果,欲哭無淚。

  那場特大雹災讓靜寧縣13個鄉鎮104個村受創,經濟作物蘋果受災面積達11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為2.2億元。按新店鄉鄉長王康樂的說法,原本貧困的鄉鎮自2008年發展蘋果產業以來,群眾從隻能解決溫飽到每畝收入兩萬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雹災卻讓干部群眾挨了一記悶棍”。

  甘肅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是讓以農業為主的鄉鎮村落有著一夜返貧的風險。認識到這一點,甘肅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高度重視災害性天氣對產業扶貧的影響,加大防災減災力度。正是在此背景下,甘肅省氣象部門將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和精准扶貧有效結合。

  隨后的一年,靜寧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張應成不愁了,“有炮點,沒問題。”自縣委書記王曉軍強調“扶貧規劃一定要把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進去”后,靜寧在冰雹必經之地增添了很多人工影響天氣炮點。靜寧縣氣象局局長劉曉梅勾畫了一幅“作戰圖”,用5種不同顏色標識出5條冰雹的“侵入”路徑,並配有由多個炮台構成的“阻擊線”。

  今年6月13日,劉曉梅從雷達圖上看見一大片冰雹雲襲來,雹災即將來臨。由縣長擔任總指揮的縣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迅速開始運轉,預報信息在傳到受影響區域各炮點的同時,通過直通式服務平台傳遞到種植大戶手中。根據“作戰圖”,各炮點迅速申請作業空域,28點次400多枚防雹炮彈同時作業,村民也積極採取措施,最終隻有很少的村子下了黃豆大小的雹子,損失很少。

  和靜寧一樣,甘肅其他地市也構建了人工防雹三層地理防線,消雹保護糧食作物投入產出比為1:415,保護蘋果投入產出比為1:4150。此外,氣象部門還為霜凍、干旱等嚴重影響農作物經濟產量的災害,提供精准的直通式服務,全省16914個對象納入直通式服務,347個農村片區開通了精准為農服務短信業務。

  甘肅省氣象局局長鮑文中將這種方式總結為“氣象+避災農業”,就是說,將氣象防災減災融入扶貧產業,讓農民富得扎實穩妥。

  與科技為農相融合

  ——打破增產增收新瓶頸

  進入9月,甘肅省永登縣火家台村下營窪社的路邊田地裡,村民王得智收獲了今年最后一批娃娃菜。他從五一開始種娃娃菜,一直忙到現在。

  “過去一年就種一次,現在一年分三次種。六七月份天天種,天天產,天天賣錢。”王得智說。

  這得益於氣象科技為農服務的發展。永登縣氣象局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了解到永登縣種娃娃菜隻能一年一茬,一般都是6月種植8月初收獲,其余時間都是農閑時,通過農業氣象大數據融合分析,大膽提出從5月中旬開始,每隔15天播種一次,一直播種到7月上中旬,約45天三個播種期,讓永登娃娃菜打破了氣候條件的制約。

  這樣不僅提高產量,還由於錯過影響娃娃菜主要害虫小菜蛾的高發期,使品質大為提高,同時還避免了價格風險,徹底改變了高海拔冷涼地區不能大規模種植娃娃菜的局面,經濟效益提高了三四十倍。

  的確,在甘肅,一些貧困鄉鎮已經走過了粗放的“種經濟作物賺錢”的階段,如何通過科技增產增收成為新瓶頸。

  這正是甘肅省氣象局看中的氣象扶貧的又一著力點。“氣象精准扶貧主要是技術扶貧,讓氣象為農服務技術扎實落地,農民就會受益。”鮑文中說。

  甘肅基層廣大氣象為農服務人員正在踐行。正寧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主任高佔群從南美洲引進蔾麥,價值超過小麥5倍,要想讓這一新品種在甘肅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就要研究何時播種能夠讓作物在關鍵發育期躲避致命的氣象災害。“絕對離不開氣象信息。”高佔群說。縣氣象局局長黃世謀在示范園區建起氣象站,通過大數據挖掘,制作分析精准化、專業化的為農服務產品,最終確定了育苗日期。通過3年的種植試驗,今年,藜麥終於可以推廣種植。

  在慶陽市,西峰國家農業氣象試驗站站長周忠文圍繞農業產業調整,提出“壓糧擴經”,自此之后,他一直在為經濟作物進行試驗,比如試驗蘋果套什麼顏色的袋子,並確定了最佳解袋期指標﹔研究最佳覆膜方式,得出隴東地區採用行間生草樹下覆膜技術最優﹔進行果樹煙熏試驗,找到服務指標,解決小規模種植戶引進防霜機成本高的難題。這些措施使2015年慶陽蘋果畝產值比2014年增收39%。

  在河西地區,設施農業發展迅速。當地採用最優結構節能型日光溫室建造及試驗示范適用技術,使溫室建設每畝資金投入減少3450元,提高生產效益28%至32%,畝均經濟收入淨增2000元至3000元。

  與政府決策相融合

  ——力爭斷了氣候變化新“窮根”

  氣候變化為未來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認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進而設計相應的應對措施是扶貧戰略關鍵因素。甘肅省氣象局也意識到這一點,積極推進氣候變化與精准扶貧戰略目標的有機結合,為政府提供決策服務。

  以甘肅旱作農業的代表馬鈴薯為例,它被稱為群眾脫貧的“金蛋蛋”。但隨著氣候變暖,馬鈴薯適宜播種的條件發生了變化,氣候變暖導致當地夏季高溫時段明顯變長,使得按傳統播期種植的馬鈴薯在結薯和塊莖膨大期正好遇上高溫時段,導致產量低而不穩,品質下降明顯。

  為此,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在定西建立試驗基地,研究溫室氣體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通過試驗對比發現,氣候變暖后除7月10日播種的馬鈴薯產量較傳統播期偏低外,其余推遲播期的產量明顯增加,播期較傳統播期推遲20天到1個月左右。

  粗略統計,定西市馬鈴薯平均每畝增產93公斤,年增收1.55億元。該成果也在甘肅多地,甚至青海、寧夏的部分地區進行了推廣。

  “氣象扶貧還要解決戰略性問題。”鮑文中認為,不僅要解決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難題,還要從長遠考慮,防止氣候變化成為西北地區因災致貧的新“窮根”。

  例如,永靖縣2000年以來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穩定解決了當地1萬多絕對貧困人口、3.1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氣候預估結果顯示,預計到2020年,該縣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在0.76℃至0.94℃之間,當溫度上升2.5℃至3℃后,糧食產量會持續下降,土地沙化加劇。

  再如石羊河,氣候變化使得河水一度枯竭,武威市將人工增雨雪作為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保護祁連山冰川、增加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提前8年達到了石羊河遠期治理目標。

  很多貧困地區都面臨氣候變化風險。西北區域氣候中心氣候變化與影響評估首席趙紅岩提出,在未來氣候條件下,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同時,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大,凍土變化導致黃河源區以及內陸河山區生態系統退化,農牧交錯帶邊緣和綠洲邊緣區荒漠化土地面積增大。

  甘肅省氣象局先后向省委、省政府上報了20多份決策服務材料及2份兩會建議提案,其中2015年“關於建設甘肅省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應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提案經全國政協委員秦大河提交會議審議,得到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甘肅省氣象局隨即又提出創新鄉村管理模式、推進扶貧產業綠色化改造與結構調整、構建環境容量與生態補償制度、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開展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氣象保障等措施。這些措施都將使甘肅扶貧攻堅的步子邁得更穩。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