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大家手筆)

王利華
2017年06月21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今中國,物阜民豐,但對環境問題的集體焦慮降低了公眾的幸福感。建設生態文明是應天道、合國情、順民心的世紀偉業,理應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自然也應貫穿教育事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新形勢下,教育工作應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進行必要調整,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設計、綜合運籌、分類開展。

  中國傳統國家治理思想向來主張在兩個方面同時著力:一曰正刑罰,二曰重教化。前者以律法禁令設置紅線,違令必究、枉法必懲﹔后者以倫理道德引導美善,“公”者褒之、“能”者擢之。二者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相比較而言,古代先賢大多更重后者。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認為內心化育比外在強制更為根本。今天,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當然不能隻注重教化。加強環保立法執法,以嚴刑峻法迅速遏止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決捍衛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自然根基,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緩。但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終須刑禮兼施,法治與教育應相輔相成,不能一手硬、一手軟。因此,實現生態文明教育常規化、系統化,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環境問題具有空前的復雜性和廣域性,因而生態文明教育不僅需要眾多學科共同參與、建設聯合教學團隊,而且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各類課程和教材。現實情況是,眾多學科都有學者探討環境問題並開展相關教學,但研究對象、問題界定、理論工具和學術脈絡存在諸多差異,往往不免自說自話或“雞同鴨講”。這就需要我們努力突破學科界限,打造多學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識、融會思想、整合隊伍、集中資源,實現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知識精練化、系統化。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師是關鍵,課程是基礎,學生是主體。當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因成長環境和經歷所限,現有教師隊伍不論知識結構還是思維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不得不學、研、教同時進行,任務重、壓力大。同時,由於生態文明教學工作起步不久,難免存在課程良莠不齊、教材輾轉抄編、思想彼此扞格、知識相互矛盾等問題。這就急需組織精干隊伍,開設優質課程,編寫優秀教材。實踐表明,開展校際合作、成立教學聯盟、整合優質資源和打造共享平台,都是可行的辦法。而對於學生這個主體,我們應從國情世情、科技知識、生命價值、自然情感、經濟模式以及消費觀念、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系統展開教育,使其知曉今昔變化、明了中外差異、理性認識環境、自覺擔當責任﹔著力培育學生知行合一精神,從日常生活開始、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參與“美麗校園”建設並發揮其“綠島效應”﹔支持學生開展生態文明專題調研和社會服務實踐,培育“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家國情懷和主人翁意識。總之,要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涵養其精神、培養其素質、引導其行動,使之成長為具有生態文明精神品格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與學生培養不同,大眾生態文明教育難以模式化、系統化,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針對不同人群設定不同的目標導向。例如,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應著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政績觀,時刻挂懷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安全和健康,把保護一方山水之美、萬代生存之資作為應盡之責,同時擔當起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綠色生活風尚的責任。對企業經營者而言,他們身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前沿,必須導之以正確的財富觀念,賦予其明確的環保義務,幫助他們摒棄利潤至上的經營理念。對其他社會公眾,則需通過靈活多樣的途徑方法,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政策,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參與精神﹔同時,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節能環保技術方法,樹立適度、合理、儉朴的消費觀念,形成資源節約、物盡其用和環境友好的綠色消費方式,摒棄炫耀性、奢靡性消費。

  (作者為南開大學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1日 07 版)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