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人變身護魚員

董佳瑩

2018年11月1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捕魚人變身護魚員

中華鱘

長江三峽(重慶)

長江江豚是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和鄱陽湖、洞庭湖一帶的中國特有動物。附近長大的人們或許還留有這樣的記憶:性情活潑的江豬(江豚俗稱)面帶微笑,在江水中翻騰跳躍、上游下竄,鉛灰色或灰白色的身軀乘浪起伏,在陽光的照射下使水面一片銀光閃閃。但是,繁忙的水上交通阻礙了江豚的洄游繁殖,成百上千的採沙船擠佔了它們生存空間,人們越來越難見到“水中精靈”的身影,記憶中的畫面正漸漸變得模糊……

2013年,長江江豚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物種。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CCF)發起了“協助巡護”項目,幫助長江“捕魚人”轉型為“護魚護豚員”。姜國慶是第一批“轉產轉業”的專業漁民之一。從他的父輩開始,一家人就以打漁為生,已經30多年。對於他突如其來的“轉型”,家人和村民們有些不理解。姜國慶說,“近年來,長江江豚不再像以前那般常見。如果再不進行保護,那麼子孫后代將看不見江豚。”

今年6月,協助巡護項目擴大到11個長江江豚協助巡護示范點的106名協助巡護員,他們分別分布在長江干流的揚州、安慶、宜昌、宜賓,洞庭湖的岳陽,鄱陽湖的九江、湖口縣和鄱陽縣,天鵝洲保護區、新螺保護區等地。這些漁民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關於漁民轉產轉業的號召,為長江江豚保護探索出一種創新制度。

同時,CCF還發布“豚越計劃”,致力於推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長江江豚保護項目中,解決江豚保護相關的科學問題。

一些愛心企業家還通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企業家會員進行愛心捐贈,發起在SEE基金會“留住長江的微笑”等長江保護項目,為早日恢復“江湖和諧,人豚共存”的景象而不斷努力。

現在,各地漁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越來越強。2003年,一隻野生白鱘(生活在長江上游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四川漁民在南溪縣福溪口長江江段發現。這是一隻年齡約30歲的雌鱘,長約4米,體重150多千克,肚中有待產的大量魚卵。其頭部和尾部有明顯的傷痕,渾身雪白的皮膚上有一些紅色斑塊,像是皮下淤血。經過專家3天3夜的精心救治,這隻受傷白鱘在四川宜賓重回長江水中。據悉,白鱘重回長江之前,專家們在其身上安裝了電子追蹤儀,以便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這隻白鱘的動向。

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鱘類研究專家危起偉教授說:“白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世界瀕危動物。”由於生態環境惡化、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白鱘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

目前,一些科學家正在通過研究魚類生殖細胞移植技術為白鱘物種恢復進行嘗試。大量社會志願者也投身於長江大保護中,關注流域環境保護問題,協助當地漁政打擊非法捕撈行為,為白鱘、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搜救與保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同時,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以加強對中華鱘關鍵棲息地的保護,並開展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3年來,共在宜昌、荊州、武漢、長江口放流中華鱘11次。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1月13日 第 0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