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個廢棄礦區,經過生態系統修復,如今——

江西贛州柯樹塘變樣了

孫 超

2018年11月19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柯樹塘變樣了(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由於多年粗放開採,柯樹塘原先郁郁蔥蔥的山巒變成了灰白色的裸露山包。2017年1月,江西省贛州市成為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首批試點之一,受益於此,柯樹塘——一個廢棄稀土礦區終於變樣了。

鐘世展是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的一名養蜂人,今年蜂蜜產量不錯,他心情挺好。

“今年的蜜又多又好,就是因為柯樹塘。”說著,他領著我們爬上山頭,望不到邊的丘陵山地上,林木和青草覆蓋著地表,裸露的土壤已經不多。鐘世展說,柯樹塘治理后花開得多了,蜜蜂不用飛很遠,蜂群的壽命都比以前長了。

柯樹塘以前是個廢棄稀土礦區,由於多年粗放開採,成了裸露山包。眼前的變化,要從2017年贛州開始實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說起。

一個廢棄礦山,曾經交織著多種治理難題

贛州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地,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面臨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等多重難題。而這些難題,往往又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柯樹塘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去年1月,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保部批復贛州市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之一,並下達了中央基礎獎補資金20億元。這給贛州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帶來了一系列轉變,柯樹塘的治理也迎來轉機。

上甲村村民鐘賤林回憶,以前村裡挖稀土礦,多年粗放開採,原先郁郁蔥蔥的山巒變成了灰白色的裸露山包。雨季一來,山上的土壤沿著山谷沖刷下來,田地被淹、良田沙化,河床抬高、河水泛濫。

上甲村聯塘組小組長謝立新說,以前也不是沒有治理,上甲河疏通了又淤了,土地整治后,過幾年又沙化了。

尋烏縣發改委主任林佛招說,過去單獨建造的攔土牆、攔土壩,一開始還都好用,但因為山上沒有相配合的復綠措施,攔土壩難以持久發揮效用,“每個部門都在做事情,但資金的落實、規劃的步調有時不一致,很難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項目的推動下,柯樹塘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瞄准了面積達6平方公裡的整個廢棄礦山,礦山環境整治、植被恢復、人工濕地和小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開始同步推進。被破壞的農田,有的恢復了,其中的一些梯田改造成了梯級人工濕地。

“經過層層沉澱過濾,泥水橫流的場面見不到了。二標段溪流氨氮含量降到原來的1/10,植被覆蓋率提升到80%,植物品種數從個位數增加到了上百種。”林佛招說。

改變單一修復模式,推進系統治理

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保部聯合發布的相關通知中指出,此前開展的一些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由於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考慮,客觀上存在各自為戰的狀況,生態整治修復效果不盡理想,財政資金使用績效亟待進一步提高。

為避免這類問題,贛州市山水林田湖草試點一開始就把“綜合”二字擺在了重要位置。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這也是贛州正在努力的方向。

贛州劃定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片區,分別規劃了治理重點,計劃用3年時間,實施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整治、礦山環境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五大工程共63個項目。

贛江上游貢江流域的會昌縣,有個3.86平方公裡的石壁坑水庫飲用水源區。會昌縣環保局副局長徐素梅說,過去,隻有10個人的環保局執法大隊,工作起來常常捉襟見肘,而養豬歸農業部門管、經濟林歸林業部門管、庫區偷魚歸公安部門管,多頭執法也分散了保護力量。

去年6月,會昌縣貢江上游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正式立項。多個鄉鎮的土地整治、污染修復、水環境治理、生態系統治理修復都納入一個大項目統一調度、同步進行。更重要的是,去年建立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配備了精兵強將,還把辦公室直接搬到了庫區邊。

原先在國土部門工作的吳偉華,現在成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的法規室主任。記者採訪他的前一天晚上,他和隊友們一起蹲守護魚,直到凌晨才回家睡覺。50多人的執法大隊,有3個中隊,遇到公安、國土、水利、林業、環保、礦產等各方面的問題,大隊裡總有懂行的。

鞏固治理成果,激勵群眾參與管護

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試點,重在可持續。如何加強治理后的綜合管護,讓群眾參與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中來,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在興國、寧都、於都和贛縣區,有一種被稱為“崩崗”的嚴重水土流失現象。風化的花崗岩被雨水不斷侵蝕,再加上人為破壞,山體不斷崩塌陷蝕。興國縣水保局副局長劉擁軍帶記者看了一處崩崗治理現場,“這處崩崗治理工程,上面是竹節水平溝、植草護坡、水平梯田和生態袋,下面是擋土牆、沉砂池、溝渠等,我們綜合了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的技術和經驗”。

而且,在興國縣和贛縣區交界處的連片崩崗區,山水林田湖草整體治理,給臍橙、楊梅和油茶林的推廣提供了可能。而群眾對於經濟林木的維護,也為水土保持提供了持續不斷的人力投入。

在贛縣區金鉤形崩崗群,果農開始嘗試種楊梅、臍橙和觀光花木。“以前是不可能在這裡大規模種臍橙的,樹種下去很快會被水沖掉。”興國縣田園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小雲說。

不過,目前贛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也面臨一些挑戰。據介紹,雖然中央有獎補資金大力支持,地方也有相應配套,但還是面臨很大壓力。未來贛州將出台更多創新舉措,整合上級和本級相關生態環保資金,通過設立生態基金、採用PPP模式等方式,實現中央獎補資金支持的放大效應。

技術方面,多位參與治理的技術人員說,某些治理方法還處於不斷探索階段。“贛南水土保持,一般實行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標准這一水利部標准,需進一步進行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例如崩崗侵蝕的過程與機理目前就還不是很清楚。”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王昭艷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9日 14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