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特征和實踐意義

江澤慧
2018年11月20日0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作出總體部署和具體安排,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方案。華夏古村鎮作為中國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作為千年積澱的珍貴遺產,有著中國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有著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品格和面貌,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的主要特征

  華夏古村鎮是人類與自然長期磨合、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是中國鄉村生態文化的活態經典。它承載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遺存和生態文化資源,烙印著農業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遺留著工業化進程中鄉村中國發展變革的人文足跡﹔蘊含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相生共融的生態關系,彰顯著生態文化道法自然、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的哲學智慧。綜合其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村寨聚落風貌、民族民俗特色等方面,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族群聚落、民居古建體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保存較好的古村落選址和構建,往往是順應自然地理氣候環境、資源狀況和中華傳統自然人文理念的產物。其規劃結構、建筑格局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濃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既能防御風險又宜居美觀。同時,依據藏風聚水的傳統理念,古村落的水利設施合理利用河水、地下水和山澗水,在河壩選址、引渠方式、汲水方法和排水通暢上都體現出崇尚自然、人與山水親和的生態智慧。徽派古村鎮人居與山水完美結合,保留了明清皖南民居的獨特韻律,粉牆黛瓦、飛檐翹角、高低錯落,磚木石徽州“三雕”藝術和木竹制古楹聯躍然其中。浙江的1000多個歷史文化村落,擁有眾多古建筑、古祠堂、古塔,還有大量古牌坊、古橋、古寺等。山西皇城村明清兩代城堡式住宅建筑群的皇城相府,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雲南麗江古城龍泉村納西族古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巧奪天工,是千百年來人—水—綠洲結成的生命共同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已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心中。

  祖訓家風、文脈傳承體現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價值取向。古村落保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裡最貼近土地、貼近先祖生存方式的那部分歷史,傳承著“仁孝為本,崇德尚學,勤耕苦讀”“齊家治國平天下,盡孝竭忠處世間”等立家旺族興國之道。在浙江環溪村,崇文尚志、讀書明理的家學深厚。江西竹橋村有條用青石板鋪就的“人本路”,教誨后代無論在外讀書做官還是經商致富,都不可忘本。還有些村落古書院跨越千百年,如河南商丘古城的應天書院,廣西秀水瑤鄉的江東書院、鰲山石窟寺書院、山上書院、對寨書院等,它們集教育、學術、藏書於一體,凡有志者,不分貧富、不論地域,均可入學。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價值取向已廣為中華兒女所認同。

  村規民約體現天地與我同一、萬物與我一體的道德准則。眾多古村落至今保有村規民約,成為村民的行為規范。江蘇石塘村在王氏家規“禁伐木,教子弟,禁溺女,盡孝道,睦族人,戒奢侈,和親友,戒淫逸”等教化下,村民逐步養成淳朴性格。貴州以文斗苗寨為代表的錦屏縣民間留存的近10萬份山林買賣和租賃契約,作為“契約文書”被公認為珍貴歷史文獻﹔其刻於清乾隆年間的《六禁碑》被譽為“民族環保第一碑”。廣西金秀大瑤山有“石牌大過天”之說,石牌規約成為瑤族古老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形態與原始民主的特有習俗和社會現象。這種道德准則已為中華兒女所遵循。

  民族民俗體現和諧相生、互利共榮的融合情懷。貴州眾多民族世代聚居、和睦相處。在雲南,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世代交好,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青海祁連縣,回、藏、蒙古、哈薩克、漢等民族聚居於此,團結和睦如一家人。多民族聚落的華夏古村鎮,是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發展的活態經典。在華夏古村鎮中,多民族生態文化藝術異彩紛呈。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被譽為廣西“民族風情四絕”。這種融合情懷已為世人所公認。

  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的實踐意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對鄉村產業振興、生活富裕有著積極助益。以生態文化大繁榮帶動生態產業大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有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人文積澱,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森林草原文化、海洋文化、濕地文化、荒漠綠洲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產業和創意產品。還可以加快發展各類生態文化旅游觀光、休閑康養、鄉村民宿、傳統工藝制作、生態文化博物館等。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生活富裕,提升農民幸福指數。

  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有著示范作用。歷經千百年保存至今的古村鎮,大都在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村民們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祖祖輩輩守護著身邊的綠水青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保護傳承好自然文化遺產,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建設全過程,綜合整治鄉村環境,大力推進生態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能源建設,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任務。完成這項任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充分發揮古村鎮的示范作用,引導人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積月累、久久為功。

  對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有著支撐作用。農民、農村與自然界構成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而鄉風文明就是這一系統所表現出的農村自然生態環境、農民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和諧統一。華夏古村鎮是農業文明生態文化資源的“富集地”。總結華夏古村鎮具有時代價值、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鄉土生態文化,梳理蘊藏在典籍史志、聚落歷史、傳統技藝等中的文化遺產,能夠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重要資源,可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對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有著借鑒意義。研究具有時代價值的村規民約和農林契約等文化遺產,可以為鄉村治理提供歷史資源、帶來啟發借鑒。傳承古村鎮生態文化思想精華,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和民居古建,建設具有生態文化品質的美麗鄉村,都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為鄉村治理有效提供助益。

  (作者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副主任)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