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長崗坡渡槽,三十七年引水灌溉南粵“糧倉”

人工天河,澆出稻花片片香

本報記者  李  剛
2018年11月20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初冬的長崗坡,稻田一望無際,清風拂過,稻香扑面﹔登高遠眺,一條綿延十裡的“人工天河”凌空奔涌而來。

  這就是久負盛名的長崗坡渡槽。這座1981年建成的當時世界最長人工渡槽,至今仍然是當地最重要的水利樞紐。清澈的“天河之水”澆灌出南粵最好大米,渡槽背后的奮斗故事,也激勵著現在的廣東羅定人用雙手建設美好家園。

  肩挑背扛的“人工天河”

  “渡槽”曾記載了一代人的記憶。這些依勢而建、凌空架設的引水工程,往往離地幾十米、長達數千米,人們用它將遠處的水引到干旱缺水的地方供灌溉和飲用,形成“人工天河”的奇景。

  全長5200米的長崗坡渡槽,將瀧江上游羅鏡、太平兩條河的水引入金銀河水庫,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魯山縣沙河渡槽建成之前,長崗坡渡槽的規模和長度一直是世界第一。很難想象這個“世界第一”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貧困的山區人民肩挑背扛出來的。

  地處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之間的羅定,由於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旱澇災害不斷。“為改變十年九旱的狀況,羅定組織了數萬名干部群眾,幾乎全部依靠人力、鋼钎鐵錘,歷時4年零兩個月建成長崗坡渡槽這條‘人工天河’。”時任長崗坡渡槽引水工程突擊隊隊長梁偉發回憶道,那是羅定人民永遠忘不了的歲月:就在長崗坡這個地方,紅旗招展,炮聲隆隆,山上山下密密麻麻都是人﹔各鄉鎮來支援的干部群眾自帶簡陋的工具,鑿山穿洞、挑燈夜戰,那波瀾壯闊的畫卷和氣沖山河的豪邁就為了一個目的——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鄉的面貌。

  “當時建長崗坡渡槽非常困難。工程在1976年11月開工,羅定當時技術、資金、工程機械、鋼筋水泥原材料……什麼都缺。”時任羅定縣委副書記、該工程總指揮之一的李均林介紹說,那個時候羅定人深信,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等不來、盼不來,唯有用自己的雙手奮斗得來。

  長崗坡渡槽建設過程中,山是群眾一錘一錘砸開的,隧洞是群眾一鑿一鑿鑿開的,水泥也是自己制作……拿李均林的話說,就連渡槽的設計也是“土法上馬”——本地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當時物資貧乏、機械化程度低的情況,採用了最實用的設計方案,以確保當時靠人力一擔一擔澆筑的混凝土槽身與槽墩堅固與美觀。

  站在金色的稻田裡遠眺,長崗坡渡槽一個個跨拱支撐起長長的槽身﹔站在跨拱下,碩大石塊砌起的槽墩嚴絲合縫。1981年1月渡槽正式竣工通水,至今30多年從未大修,甚至沒有一處滲漏,今天仍然維持著羅定市區50多萬人生產生活以及8萬畝優質農田灌溉用水。

  汗水澆灌希望的田野

  羅定市稻香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種的6000畝高標准優質稻田和帶動農戶種植的3.5萬畝優質水稻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長崗坡渡槽和金銀河水庫灌區。今年,公司帶動的農戶種優質稻每畝增收在2000元左右。公司管理人員徐東顯表示,沒有當年的“人工天河”長崗坡渡槽,就根本沒有羅定優質稻米產業,也根本沒有今天羅定農民種大米奔小康的生活。

  如今的長崗坡渡槽風華依舊。37年來渡槽引來的潺潺清水相當於1000多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滋潤著現在的廣東糧倉羅定。清流滋潤著豐腴的羅定盆地,汗水澆灌著希望的田野,今天的羅定已是華南著名的優質稻米產區。

  站在金銀河水庫的堤岸上,水庫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說,通過長崗坡渡槽,山那邊的清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水庫,30多年來水流充沛如初,羅定市至今也沒有另建水利工程取代長崗坡渡槽的設想,因為迄今為止它還是解決羅定市區及周邊鄉鎮50多萬人口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的最優方案。

  “與長崗坡渡槽和金銀河水庫一起竣工的,是裝機兩萬千瓦的金銀河水庫電站,這是羅定發展工業的起點。”羅定市委書記黃天生介紹說,在能源和電力極度匱乏的改革開放初期,長崗坡渡槽和金銀河水庫電站成為羅定對外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800多家外資企業因此落戶羅定。

  幸福靠自己的雙手奮斗

  長崗坡渡槽的河水依舊流淌,它像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動人故事,也訴說著長崗坡跨越不同時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蘋塘鎮良官村,村口一排嶺南特色建筑,金燦燦的稻田和綠油油的菜地環繞著村子,稻田后面是蔥翠的青山。良官村黨支部書記李石才介紹說,鄉村振興,良官村干部群眾最難能可貴的是不等不靠不要。當年羅定人靠自己的雙手建起了世界第一的長崗坡渡槽,今天良官村也能靠自己的雙手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鄉村振興,難在拆違拆危,難在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但良官村的黨員干部帶頭,村民紛紛響應,主動拆除自家的廢舊危房、廢棄豬舍牛欄,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淤泥、衛生死角,在良官村累計拆除危、舊、棄房52間,拆除面積4500多平方米,清理屋前房后雜草雜樹面積800多平方米,清理垃圾淤泥共計450多噸,村容村貌由此煥然一新。

  李石才說,這讓他想起了當年長崗坡渡槽建設的場景,渡槽建設經過之處,大家都搶著自帶干糧、自帶工具上工地。

  兩處場景,兩幅畫面,相距30多年,卻息息相連。3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隻有長崗坡渡槽早日修通,才會改變十年九旱的落后局面﹔今天良官村干部群眾同樣知道,幸福不會從天而降,隻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奮斗而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0日 10 版)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