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候鳥:遷徙路變成幸福路(新時代新步伐)

董佳瑩
2018年11月20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翠河秋景

  自由飛翔
  王大慶攝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冬時節,成群結隊的候鳥開始南遷,它們克服嚴峻的自然考驗、長途的飛行距離等困難,謀求種群的生存與繁衍。作為生態環境移動的“晴雨表”,候鳥種群多寡、遷徙路線的變化都反映著我國生態環境的變化,成為檢驗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指標。日前,記者就我國冬候鳥遷徙問題採訪了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曾晴博士。

 

  南北遷徙多坦途

  問:鳥類是大自然的精靈,南北遷徙是候鳥的習性。近些年來,我國境內候鳥遷徙越冬的現狀如何?

  答:世界九大遷徙路線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西太平洋遷徙路線和中亞遷徙路線經過我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覆蓋22個國家,每年有5000萬隻水鳥利用該遷飛區。但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這一遷飛區是全球受威脅程度最高的遷飛區,水鳥數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下降,成為全球鳥類與棲息地研究和保護的熱點區域。

  很多候鳥經常以濕地為棲息空間,保護濕地就是保護鳥類棲息環境。據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中國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受到的威脅最嚴重。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已導致60%以上的天然沿海濕地喪失。而鳥類是濕地環境的指示物種,鳥類的危機就是濕地生態系統的危機,認識這種關系至關重要。

  人鳥關系多改善

  問:目前各地在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各地在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例如江蘇鹽城牽頭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全球最大潮間帶濕地,目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工作已經進入世界遺產中心審核表決階段,今年10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派專家來鹽城考察評估。

  問:人們對於候鳥保護意識的提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人與鳥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背后的生態價值是什麼?

  答:近年來,國家建立了一批以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並對朱鹮、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一批瀕危鳥類實施了人工拯救繁育和放歸自然等保護措施,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候鳥保護“護飛行動”通過志願者清網、巡護、投食等工作的開展,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鳥類保護工作。以觀鳥團體為主的民間組織發展壯大,積極參與鳥類調查,為保護物種提供了基礎數據和保護的政策依據。這些行動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人鳥關系的改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同時,鳥類是濕地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的重要指示物,對鳥類的關注,代表了人們對生態系統安全的重視。

  問:面對我國候鳥遷徙、保護的現狀,我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如何讓遷徙之路變成幸福之路?

  答:除了傳統的點上保護,候鳥的保護應該加強多邊合作,信息共享,從整個遷徙路線的尺度來保護。同時,保護工作應該有堅實的科技支撐。針對遷徙鳥類保護的國家需求與全球問題,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以遷徙水鳥及棲息地相關科學研究為突破口,聯合多邊機構打造國際平台,為遷飛區保護戰略決策與實踐提供科技支撐。重點研究方向包括:遷徙水鳥生態學研究﹔棲息地保護與修復理論及技術研究﹔候鳥遷飛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發,包括建設和運營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信息平台﹔遷飛區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研究等。

  (圖由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