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環保的“作風保衛戰”

李洪興

2018年12月03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打贏環保的“作風保衛戰”(評論員觀察)

與保護自然生態同等重要的,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過去一年多,作為“亞洲重要濕地”的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被非法圍墾700多畝,圍堰長度達2公裡多,地貌遭到較大破壞。群眾多次舉報,七部門執法10余次、出動人員近千人次,非法圍墾卻一再“卷土重來”。最終,在當地紀委監委督辦下,問題才得以解決,10名黨員干部被問責。此案暴露出環保執法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值得重視。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美好生態看得見、摸得著,但破壞行為往往“暗流涌動”。以泉州灣河口濕地為例,本來處於自然保護區內,當地村委會卻違規簽訂承包協議,導致濕地灘涂被圍堰開墾。盡管相關部門採取了一些制止措施,卻是“止止痒”而非“動手術”,甚至在執法過后,不法分子又在夜間作業,防不勝防。環保執法之艱難,不法行為之狡猾,讓生態濕地淪為“環保失地”。

客觀來講,相關職能部門並沒有漠視破壞環境的行為,有制止也有執法。但是,有行動不意味著真作為。一位干部道出其中緣由,“隻要有一個部門較真、擔當,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不可能持續一年多。”顯然,環保執法需要動真碰硬、敢於亮劍,否則,表面上執法頻繁、陣勢強大,卻起不到應有的震懾效果,就會損害執法公信力,讓不法者更為猖獗。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但執法中的形式主義問題依然需要警惕。比如,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度違法違規開礦、企業偷排偷放,陝西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圈地佔林數年內難以拆除,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始終得不到解決,背后一個共同症結就是,一些地方的時任領導干部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失守、整改不力、落實遲緩,乃至違反政治紀律,陽奉陰違、我行我素,甚至與不法者沆瀣一氣、成為違法違規行為的保護傘。可以說,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與保護自然生態同等重要的,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責任,到出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評價考核辦法,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更加科學,領導干部的權責也更加清晰。路線方針確定之后,干部就是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今天,打贏生態環境保護的“作風保衛戰”,才能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綠色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可以說,如何發展、怎麼保護,不再是有沒有共識的問題,而是怎麼執行落實的問題。少一些觀望、畏難、推諉,多一些主動、勇氣、實干,我們就能保護好一條條“生命線”、一座座“母親山”,濕地綠肺也會真正滋潤每個人的心田。

《人民日報》( 2018年12月03日 09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