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碧水保衛戰 河湖長制有名更有實

2019年01月14日08:19  來源:科技日報
 

全面深化改革這五年

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岸邊的綠樹,棕紅色護欄和身后的白牆黑瓦相互映襯,透出幾分古朴的味道。這條小河名叫“后浜”,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梅龍鎮許涇村。

后浜,曾是一條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它的蛻變是上海推進“河長制”建設、改善河湖環境的一個縮影。不只是上海,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以來,全國各地紛紛打響碧水保衛戰。

“許多地方直面河湖突出問題,實施河湖系統治理,生態效益開始顯現。”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長制工作處處長李春明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全面建立河湖長制 30多萬名河湖長“到崗”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推行河長制做出了總體部署。《意見》印發一年后,《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給出了全面建立湖長制的時間表。

河湖長制落地情況如何?李春明介紹,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18年6月底全面建立河長制,提前半年完成中央確定的目標任務,2018年12月底又如期全面建立湖長制。黨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據統計,目前共有60位省級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河長,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各地還將河長體系延伸至村,設立村級河長93萬多名﹔全國在1.4萬個湖泊(含人工湖泊、水庫)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湖長2.4萬名,村級湖長3.3萬名。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河長湖長“有名”還只是個開始。此前,在全面建立河長制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曾強調,“河長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責任田”,今后一段時期,是河長制由全面建立轉向全面見效、實現有名有實的關鍵期。

治河倒逼經濟轉型 推動實現綠色發展

隨著河長制、湖長制的全面推進,不少黑臭水體蛻變成了美麗河湖。河湖面貌的變化帶來了人居環境的改善,讓當地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河長制工作處處長劉小勇看來,在環境改善的同時,一些地方通過河湖治理倒逼工業產業轉型、農業結構升級,以“騰籠換鳥”的方式實現了向綠色發展的轉變。

浙江紹興一條小河的岸邊聚集了10多家小印染企業,它們各自的產品和工藝流程很接近,一旦有哪家企業偷排污水,很難溯源。為此,當地政府部門想了很多招,比如,隻要有一家偷排,周邊企業全部停產,但治污效果有限。

“后來,為了徹底切斷污染源,在政府部門多方協調下,這10多家小企業搬離河邊,在工業園區以入股的形式組建了一個規模較大的現代化印染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換代后,在減少排放的同時,整體產能和產值大幅提升。”劉小勇說道。

同樣,湖北省潛江市以推行河長制為契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稻田小龍蝦綠色生態養殖,全面減少農作物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養殖小龍蝦品質,帶來良好經濟效益。據介紹,2017年當地全年小龍蝦全產業鏈總產值超200億元,預計2018年超300億元,實現整治發展雙贏。

河長制、湖長制的推行,催生了更多的美麗河湖,而美麗河湖正成為吸引高端產業落地的“磁石”。“事實上,這種河湖管理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高速增長,促進了城鄉共同富裕,也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劉小勇指出。(記者 唐 婷)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