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發”系列報道

生態文明篇:搭建“四梁八柱” 建設美麗中國

人民網記者 賀迎春 余璐 朱傳戈

2019年01月19日00:00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今天再看余村,感覺就是換了一個時代!”走在熟悉而美麗的村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黨支部原書記鮑新民感嘆道。

積極探索以保護生態資源促進綠色發展的村庄發展新模式,變“賣礦山”到“賣風景”,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前不久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鮑新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榮獲“改革先鋒”。

踐行“兩山”理論,中國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5年來,我國制定實施了幾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改革方案,“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生態文明領域的歷史性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人民群眾有了顯著的生態獲得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四梁八柱”搭建好基礎性制度框架

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2013年1月,全國先后有30個省份遭受霧霾天氣侵襲的事實也警醒人們: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生態體制改革箭在弦上。

生態的系統性、資源的稀缺性加上環境污染的嚴重性,迫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能夠僅僅“摸著石頭過河”,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

立柱架梁,搭起生態文明制度的骨架。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理念。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5年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綱領性文件相繼出台,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公布,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八項制度。

曾參與方案制訂工作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八項制度,實際上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方面的四梁八柱,各個部門、各個方面可以在這上面添磚加瓦,蓋完這個大廈。

“我感覺近五年來,政府機構改革對生態環境建設及生態文明影響最大,優化了生態環境建設管理體系。特別是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體系更加有利於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朱清科說。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多點布局,全面開花: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頒布,綠色政績成為考核重要依據﹔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強化自然資源監管,統一行使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也不斷健全、逐步完善:“史上最嚴”環保法實施﹔制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一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建立起來,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科學規范和可靠保障。

“一對對鴛鴦水上漂”,是流傳於陝北的一首民歌,可是由於環境被污染,而且鴛鴦對環境質量要求非常高,很長一段時間裡陝北人隻能從枕頭上、裝飾品上看到鴛鴦。近幾年,隨著持續的退耕還林,形成不少小的溪流和湖泊,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位於陝北的吳起縣又有鴛鴦了,它們在當地繁衍、生殖。

原吳起縣林業局局長、老林業人吳宗凱不僅親眼看到了鴛鴦,還用相機記錄下來。他是一個“瘋狂”的鳥類攝影者,“顏色美,姿態美,叫聲美”,鳥兒讓吳宗凱欲罷不能。他的“野心”很大,想出版《吳起鳥類圖解》、《黃土高原鳥類圖解》,乃至《中國鳥類圖解》。

“嚴字當頭”將改革進行到底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處處體現一個嚴字: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督察嚴、考核嚴、問責嚴、落實嚴。

建立最完善制度、最嚴密法治,需要嚴字當頭,動真碰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

2015年8月發布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首次將地方黨委領導成員尤其是黨委主要負責人作為追責對象,不僅黨政同責,而且終身追責,決不允許出現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2016年1月4日,被稱為“環保欽差”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歷時3年的中央環保督察取得了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點贊、問題解決的效果。

“督察風暴”震撼全國。2017年,首輪中央環保督察經過兩年時間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全覆蓋,約談黨政領導干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邊督邊改工作問責8644人。

2016年12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正式公布,生態責任成為政績考核的必考題。領導離任審計、責任追究,首次進入生態領域。

“從以往‘審錢’的經濟責任審計,拓展到‘審綠’的生態環境審計,保護生態的責權利愈發明晰。”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湯宛峰說。在三江源核心區瀾滄江源頭的雜多縣,記者看到,當年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生態美景”又回來了。草地退化趨勢得以遏制,水資源量、草地覆蓋面積、生物多樣性均持續增加。

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是我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河北敬業鋼鐵有限公司是石家庄市平山縣一家大型鋼鐵企業,也是當地第一利稅大戶。環保部門先后8次發現這家企業有無証排污等違法問題。2018年河北省環保廳通過省級直查、交叉執法等措施,避免了地方干預,查辦了這起要案,環境執法人員“腰杆更硬了”。

“推開了推不開的大門,跨進了進不去的企業。”河北省環境綜合執法局常務副局長任立強說。

“填補空白”制度創新發揮市場作用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一條創新之路。不僅需要頂層設計、環境督察和行政績效考核評價,同樣也需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實現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和發展方面的制度創新。

楊偉民說,制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一點重要考慮是“填補空白”。我國在生態文明領域不僅缺頂層設計,同時有一些基礎性的制度也是缺失的,比如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空間規劃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市場體系。

《方案》提出,要“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綠色金融體系”。

填補空白、制度創新、完善經濟手段,5年來,同樣碩果累累。

2018年1月,我國首部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作為我國第一個體現“綠色稅制”的綜合稅種,環保稅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全新動力。

生態補償機制能保障“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讓權責更為對等,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制度可以激勵生態環境保護行為。

2014年2月,山東率先出台了《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建立了基於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氣質”提升發紅包、“氣質”惡化吃罰單。按照對全省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大小,山東省每季度核算各市補償資金,算法很簡單,即各市與自己比,同比每改善1微克/立方米,省級補償20萬元﹔每惡化1微克/立方米,向省級上繳20萬元。

實施第一年,山東省17個市空氣質量均實現不同程度的改善。《辦法》幾經修改,截至2018年上半年,山東省級財政已累計拿出逾15億元資金補償各市,撬動各市上千億元資金投入環境治理。

近日,湖南、重慶正式簽署酉水河流域省際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若交界斷面的水質類別達到國家考核目標,湖南省撥付補償資金給重慶市﹔若水質類別劣於國家考核目標,重慶市撥付補償資金給湖南省。

改革帶來的“生態紅利”無疑十分突出。蘇州市吳江區毗鄰東太湖,圍網養殖曾經非常普遍,對湖水的污染很大。近幾年,東太湖在生態和排污上加強治理和管理,現在沿岸蓮葉田田,鳥語花香。葉家港村村民趙其林感嘆“這幾年變化好大,水也清了,四周環境也好了。

2019新年伊始,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8%、10.2%、10.8%。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佳境正在形成。近日,有點朋克范的“水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出現在浙江多地。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中華秋沙鴨的連續到來,數量的不斷增加,充分說明了浙江的生態環境優良,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也是對我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最好肯定。”

2018年10月,已退休的鮑新民獲聘余村“村務監督員”,“當時我二話沒說就應下了,又能大展身手了!” 

(責編:朱傳戈、楊波)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