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嘉陵江須強化流域意識

張厚美

2019年02月23日20: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保護嘉陵江須強化流域意識

巍巍秦嶺源出涓涓細流,一路匯聚成川,孕育出長江上游最大支流——嘉陵江。嘉陵江發源於陝西鳳縣,流經陝西、甘肅、四川、重慶4省市,是沿江10余座城市的重要飲用水源。然而,嘉陵江上游橫跨陝西、甘肅的西秦嶺區域是我國鉛鋅礦的主要產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上游地區礦產開發治理無序,形成了大量的尾礦庫。這些尾礦庫大多沿江而建,多為“河邊、江邊、路邊”庫,一旦“失守”就會對下游水源構成威脅,環境風險隱患突出。

近年來,在嘉陵江發源地區,原油管道泄漏、尾礦庫環境安全、危化品企業環境安全、交通事故引發次生環境污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五大類環境風險一直存在,而地處陝甘川交界的四川省廣元市作為嘉陵江上中游分界點,近年來也遭受了輸入型污染之痛,影響當地飲用水安全。

河流是大地的動脈,世世代代哺育著人民,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河、湖管理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流域、行政區域和行業。因此,上下游協同,聯防聯控對於流域水質保護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這其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突破口和關節點,真正強化“流域意識”,落實“一河一長、一河一檔、一河一策、一河一治、一河一察、一河一清”的治理責任。

首先,流域水質保護應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流域各地應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倒逼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自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同時,在對流域進行全面“體檢”的基礎上,針對排查出的各類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從源頭上系統謀劃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行動方案。對尾礦庫實行“一庫一策”綜合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庫長制”,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其次,流域水質保護治理要堅持標本兼治,科學精准。一方面,要堅持目標導向,切實解決好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抓常抓長,注重源頭防治,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法治保障。所謂“科學”,就是要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空間管控單元。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和保護專家團,為流域水污染防治把脈問診,對相關政策規劃等進行研究論証。所謂“精准”,就是要在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基礎上,在全流域實行“特別排放限值管理”,避免上下游、干支流相關行政區域權責不清。

再次,流域水質保護應加強合作,聯防聯控。流域各省市要開展公安、生態環境聯合執法,對水環境違法行為做到“零容忍”﹔建立責任明確、快捷高效的污染治理合作、統一規劃、統一標准、聯合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全流域內重大建設項目信息共享等流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沿江企業的監管巡查,對違法排污企業依法嚴厲打擊,切實防止污染事故發生,確保沿江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讓守法守信企業受益,讓違法失信企業受限,倒逼企業落實好主體責任。

此外,針對目前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生態補償還難以實現的問題,2018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9部門聯合出台的《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提出,“鼓勵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探索建立流域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提供優於水環境質量目標的水資源予以補償的機制。”筆者認為,破解不同利益群體、上下游、水資源利用及水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鍵要在國家層面上建立利益共享、利益均衡、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補償向生態環境受損害地區傾斜,確保“上游”保護責任落到實處。

嘉陵江水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隻有營造上、下游協同,全面實施岸線保護、生態修復、面源控制、河道疏浚、砂石整治等保護工程,才能保護好嘉陵江,讓沿岸的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張厚美)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