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徐瑩瑩
2019年03月21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形勢不容樂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11日,刊登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一份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1987年至2016年間,全球海洋每年出現熱浪的天數比1925年至1954年多了54%,且破壞力越來越強。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北極地區2018年的年平均溫度高出正常溫度2.48攝氏度。全球氣候和生態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近40年來,俄羅斯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比全球變暖的速度快4倍。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征有關,不能一概而論。“但人為因素導致溫度變化的震蕩曲線平衡態在不斷地上升,對全球的增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管曉丹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氣候變化影響了全球和局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改變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和發生地點等特征,最終導致極端天氣現象的出現。

  無人獨善其身

  氣候治理關乎全人類的整體利益,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2017年6月,美國宣布正式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引發國際社會輿論嘩然。

  去年9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紐約參加第73屆聯合國大會發布主題演講時表示,面對氣候失常,沒有“投機取巧”的捷徑或簡單的解決方案。那些質疑現實情況的人同其他人一樣承受氣候變化的惡果。

  去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題為《健康與氣候變化》的報告說,每年全球大約700萬人因空氣污染喪生,由此帶來的福利損失高達5.11萬億美元。

  據今日美國網站報道,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國內天氣及氣候相關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達到910億美元。氣候變化正給美國的農業、能源、土地、水資源和民眾健康等多個方面帶來損害。

  “過去,局地天氣災害造成損失的范圍有限,但今天它將迅速波及全球。”管曉丹指出,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局地氣候變化在經濟上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

  未來道阻且長

  目前,盡管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全球增溫趨勢並未扭轉,但各國基本認識到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升溫后果的嚴重性,並採取了較為積極的態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8年10月發布報告,呼吁各國採取行動,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共同努力。

  1月25日,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簽署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五國在聲明中表示,將合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爭取比世界其他國家更快實現“碳中和”目標。

  有分析指出,利益博弈、技術水平、成本約束以及全球氣候治理機制激勵和約束不足等問題,成為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巨大阻力。

  “經濟發展與氣候治理決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管曉丹分析稱,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各國需要轉換思維,清晰地認識到國家在世界氣候變化中的角色和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不斷提醒人們,世界各國不僅在同一條船上,也在同一條河裡。隻有摒棄零和博弈的狹隘思維,樹立人類共同體理念,積極行動,勇於擔當,各盡所能,方能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多變進程,實現互惠共贏。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