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改善生態環境,給力高質量發展

2019年04月09日07:1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促轉:改善生態環境,給力高質量發展

“空氣質量好轉了,清晨或周末,咱更願意到家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看看海棠花、垂柳,在河邊散散步。”家住北京海澱區的王女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跟王女士一樣,近年來,北京市的公眾普遍感到藍天多了,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的使用次數少了。人們的感受與空氣質量數據相符。2018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年均濃度分別較2017年下降25%、8.7%、7.1%,同比改善明顯。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林克慶說,北京作為首都,推動高質量發展,減量發展是特征,綠色發展是基礎。

環保要求“倒逼”發展質量

2018年,北京人均GDP達2.1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6%,居全國第一。經濟在快速發展,北京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在持續改善。

“為了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北京這幾年一直在做產業、能源、運輸等結構調整,關停了一些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產業,促進了高質量發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總工劉賢姝說,北京通過“煤改氣”“煤改電”等,能源結構已以清潔能源為主﹔交通結構“公轉鐵”,車、油環保標准持續領跑全國,對相關產業起到提升作用,也促進了高質量發展。

正是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北京“藍天”含金量也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呈現“優增劣減”特征。2018年,北京優良天數227天,佔比62.2%,其中,一級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日同比減少9天﹔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已穩定達到國家標准。

聯合國環境署亞太辦主任德欽表示,北京作為發展中國家極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世界上沒有其他城市或區域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這其中有很多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做法。

新技術解決惱人的環境難題

在北京朝陽區高原街的一處垃圾站,沒有了常見的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像“充電樁”的設備。

朝陽區副區長劉海濤說,朝陽區是北京第一個引入地埋式垃圾站的。“垃圾桶是小區必備的生活設施,但居民意見大,主要是臟和臭。現在,一刷証,就有一個密封蓋彈起來,把垃圾放進去后,蓋子會自動蓋上。蓋子是密封式的,保証不會有臭味溢出。垃圾桶滿了之后,還會自動報警,提醒垃圾清運車來把垃圾桶運走,換上空的垃圾桶。”

除了用新技術、新設備來解決傳統垃圾站暴露帶來的蚊蠅滋生、臭氣擾民等諸多“鄰避效應”問題,北京還堅決向水污染、黑臭水體宣戰。目前全市污水處理率由83%提高到93%,城六區達99%。

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還完成了15座再生水廠主體工程建設,再生水利用量10.7億立方米,成為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141條段黑臭水體截污治污工程均已完工,累計清理垃圾渣土29萬立方米,拆除違法建設超49萬平方米,有效提升了水環境質量,水質也得到明顯改善。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3月底,順義區趙全營鎮一片春意盎然。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方面,北京正通過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升級版。

比如趙全營鎮從2016年開始,採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機制,開展環境“洗臉”“整容”工程,對擠街佔道、污水橫流、亂堆亂放、垃圾處理等農村“老大難”問題進行集中整治。趙全營鎮北郎中村黨支部書記聞寶恆說:“我們村的第一產業以種豬、種苗、花卉為主,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萬元。綠化苗木及平原造林已達2500畝,村內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目前,北京正通過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標准等體系,鼓勵探索創新。林克慶說,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出台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動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城市治理高水平、生態治理高標准、人民生活高品質。(記者 李 禾 華 凌)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