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科普為美麗地球添彩

2019年04月23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4月22日,河北省邯鄲市滏河學校的學生們在手繪環保主題長卷。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4月22日,在山東省博興縣第一小學附屬幼兒園,小朋友觀賞花盆裡的植物。新華社發(陳彬攝)

  什麼是最簡單的快樂?是遍野金浪,是連雲麥田,是稻花香裡說豐年……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和解說詞,沙畫藝術家以一雙巧手向觀眾展示著山水林田湖草的壯美風光和資源現狀。4月22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主場,這樣一段由自然資源部策劃制作的沙畫短視頻一經播出,立即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和紛紛轉發,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評價,“這樣的科普創新,正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為了迎接第50個世界地球日的到來,4月22日—28日,上百項科普宣傳活動將在全國各省市展開,我國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各式各樣突破傳統模式的創新科普活動,向人們傳達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我們隻有一個地球,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每一天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共同呵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1、科普“新鮮事” 印象更深刻

  點擊微信客戶端的小程序,搜索“自然資源搜索器”,或是掃描特定二維碼,一套完整呈現中國山水林田湖草具體布局和詳細數據的地圖集映入眼帘。4月22日,隨著由自然資源部主持、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的《地圖上的綠水青山》新書發布,這個新穎的地圖小程序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推出小程序來進行科普宣傳,對於中國地圖出版社來說還是新鮮事物。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總編輯徐根才告訴記者,《地圖上的綠水青山》是第一部公開出版的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地圖集,其中收集、整理、提煉了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領域的調查監測數據和相關地圖,輔以圖表、照片和文字說明,展示了我國自然資源的豐富信息。通過新書出版+手機小程序這種新穎的方式,不僅對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宏觀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為社會公眾搭建了一個全面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狀況的平台。

  “深海水壓有多大?”“鱗腳螺的鐵甲有用嗎?”……4月18日,為了迎接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下屬北海局和第一海洋研究所通過網絡視頻連線,讓青大附中初中部師生直播觀看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52航次科考任務的6000米勘查取樣型無人潛水器“海龍Ⅲ”的布放過程,並同船上的科學家展開了熱烈的互動問答。

  深海之中的“海龍Ⅲ”向同學們揭開了神秘面紗,得益於通信技術的進步。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黨委常委、副巡視員朱德洲告訴記者,新穎的直播連線活動能夠讓同學們對海洋科考工作有直觀深入的了解,看到海洋工作者、海洋科學家正在用實際行動來履行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相信這些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成為個人的自覺行動。”

  2、地學科普從娃娃抓起

  “用我們的小手拉起爸爸媽媽的大手,拉起全社會千千萬萬的雙手,讓我們從我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新時代保護地球小主人。”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主會場上,來自北京東四九條小學的李子祎和同學們一起向全國的青少年發起倡議,他們都來自一個有著響亮名字的中隊——“李四光中隊”。

  2004年4月,由原國土資源部牽頭,聯合原國家環保總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決定在全國少年兒童中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國策教育並創建“李四光中隊”,倡導“節約教育從娃娃抓起、節約資源從身邊做起”,以一個孩子帶動全家、一個家庭帶動社區、一個社區帶動全社會的活動理念向全國推進。15年來,全國已累計成立5000多支“李四光中隊”。如今的“李四光中隊”已經成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一支模范先鋒隊。

  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桂梅介紹,回顧多年來,“李四光中隊”的活動內容已從參觀地質博物館、地質公園,舉辦專家講壇、主題隊會,開展讀書活動、知識競賽、作文和繪畫比賽等傳統科普方式,發展到自然資源知識進課堂,組織青少年開展社會科技實踐活動,並倡導自己動手搞節約資源小發明、小制作、自編口袋書,結合學校教學搞資源小調查等。

  全國第一支“李四光中隊”的輔導員、北京市東四九條小學科技教師任立鵬說,“地學科普從娃娃抓起,如今,我們已不是簡單開展科普活動,而是通過研學小課題、做實驗、撰寫小論文等方式,在基礎教育階段努力培養科學家的接班人。”

  3、珍愛美麗地球 科普應當再創新

  “地球上的各類資源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很長時間以來,這些成就卻是依靠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換來的。因此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我們要珍愛地球,守護資源。”李廷棟說。

  他表示,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科學。但地球科學的奧秘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還很少被大眾了解。科學不應僅僅是科學家之科學,更應該是大眾之科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創新性轉化、發展科普,讓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山水林田湖草被民眾所認知,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至關重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圖書館館長劉延明則建議,“此前很長時間,圍繞自然資源、環境保護,許多單位都做了大量的創新科普工作,但仍存在散、小等問題,如今,自然資源系統的科普資源應當進一步集中整合,以此形成科普合力。”此外,他指出,“科普工作,離開科學家是做不成的,有關部門應當推動更多的科學家來參與科學普及,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半個世紀前,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的地球日活動,如星星之火,擴展到如今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節日之一。如今,這一呼吁熱愛地球環境的運動已經演變為席卷全球的綠色風暴,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環境、珍惜自然對人類未來的重要性。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庫熱西·買合蘇提表示,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借助這一平台,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動員自然資源工作者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濃厚氛圍。

  “生態文明建設與所有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是我們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庫熱西·買合蘇提說。

   (記者 楊舒)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