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好水源地 有了“千裡眼”

孫秀艷

2019年04月24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護好水源地 有了“千裡眼”

“幸虧有了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我們及時制止了水源地環境污染的發生。”說起不久前的一次執法,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工作人員孟智奇感慨。

“有個違建養蝦房位於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涵養林帶深處,在涵養林外看不到。當時接到在現場的生態環境部工作組通知,說密林深處甄別出有個帶煙囪的房子,我和同事都不知道該怎麼走到那塊區域,最后還是跟著水源執法APP的地圖標識,找到並在24小時內實施了拆除。”孟智奇告訴記者。

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中,在摸查、整治、清理工作各環節,衛星遙感應用提供的數據支撐,為水源地保護立了大功。

傳統工業企業空間分布位置比較確定,環境執法監察相對簡單。相比之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執法空間范圍大,有的區域覆蓋幾十、上百甚至幾千平方公裡,而且多地處於偏僻的山區或人煙稀少處,交通不便。同時,水源保護區域環境問題種類多樣,如果採用傳統地面調查手段來確定風險源名錄及空間分布位置,工作量巨大且時效性較差,年度更新成本更高。

生態環境部研發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執法衛星遙感支持系統(即水源執法APP),整合衛星發現的水源地環境問題專題信息、衛星遙感影像、保護區邊界空間數據、各省(區、市)自查環境問題數據和水源地現場執法督查數據,為現場督查提供后台支持。同時,融合執法督查人員的即時定位信息,實現移動端空間信息發布、共享與分析。水源執法APP把環境問題清單發送到現場執法人員手中,指導執法人員工作。

在2018年全國水源地專項督查行動和2019年縣級水源地排查的地方執法中,“衛星遙感+執法APP2.0”已得到應用。

遙感應用不僅限於現場執法。根據現有衛星遙感監測結果圖,還能將所有斑塊與地面實際情況一一對應描述標注,形成一份水源地保護區內開發利用狀況的電子化、可視化“原始檔案”。目前,這一工作已在4個城市試點。未來,衛星遙感將成為水源地日常執法和長效監管的常規手段。

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專家姚延娟表示,“衛星遙感+執法APP”這一技術創新,使水源地監管徹底告別了過去完全依賴人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推動我國水源地保護進入精准化、智能化時代。

《人民日報》( 2019年04月24日 1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