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難以推行隻因居民素質差?

柯銳

2019年06月20日08: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垃圾分類難以推行隻因居民素質差?

  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准生活垃圾拒絕收運的操作規程(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操作規程》),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准的生活垃圾拒絕收運的操作規程進行制定。

  垃圾分類,本非新鮮事。早在10多年前,國內就有多個城市成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是,至今垃圾分類仍未取得實質上的進展。上海本次出台的做法,被視為有突破意義的舉措,其成效備受關注。

  垃圾分類為何在國內城市難以推行?有人認為是居民素質差,或相關機構宣傳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其實,可能還有其他深層原因。

  當前,在國內許多大中城市的街道和小區裡,都設置了標注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標識的垃圾桶,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身邊多數人,實際上對“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區分標准並不明白,只是含含糊糊地憑自己的感覺,將垃圾胡亂分類再丟進相關垃圾桶。更關鍵的是,在一些城市,市民有時發現清潔工把分類后的不同垃圾桶裡的垃圾混合起來,倒進垃圾車,然后統一送往垃圾處理機構。因為這些城市還沒建立起垃圾分類處置系統。顯然,這種“混合處理”分類垃圾的情形,會傷害到市民對垃圾分類的努力和信心,也可能使前期所做的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功虧一簣。

  垃圾的運送和處置是一個整體。如果末端處置設施不能體現垃圾分類的價值,則前端垃圾分類處置的功能就失去了意義。但是,檢視當前國內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就存在隻強調前端的垃圾分類,卻缺乏前端分類與末端處置的協調聯動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垃圾分類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原因。

  此次,上海針對垃圾處置出台的《操作規程》,對生活垃圾收運操作規程進行了制定。比如,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等不同類別的垃圾的運送“待遇”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有助於市民和垃圾運送機構強化垃圾分類的意識。例如,對可回收物作了明確界定,此外,對濕垃圾、干垃圾的分類也非常必要。

  垃圾“不分類拒收送”的說法看上去簡單粗暴。誠如上海市相關部門所言,《操作規程》的目的還是在於讓市民在源頭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從而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打下基礎,而不是拒絕收運。上海是市民素質和城市管理走在前列的國內城市,該市出台《操作規程》強調垃圾分類,可視為一個力度不小的突破。

  不過,正如前文所論,垃圾的運送和處置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前端的分類投放只是整個垃圾處理鏈條的第一環,后面的收集、處置等環節也需配套進行。不能隻強調前端,而忽視后者。《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實施,城管等相關部門除了聚焦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也需聚焦“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等全流程,特別是要保障末端的處置要真正實現分類,否則,垃圾分類難以真正實現其價值。

  垃圾分類,是城市實現現代治理的一個課題。眼前,為了便於市民操作,可在前端環節簡化投放種類。總之,垃圾分類,既需要加強知識普及和宣傳,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也需要相關環節和機構聯動,共同保障垃圾分類處置的最終效果。

(責編:孟哲、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