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生態修復,重現美麗山川

張  勇
2019年08月02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聽取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匯報,明確要求“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定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方面要保存量,確保生態環境不再繼續遭到破壞、保障生態環境資源存量不減少﹔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改善生態環境的增量路徑,通過生態修復提升資源供給和產品供給的規模與質量。

  何為生態修復?簡單講,就是一條能夠有效提升生態環境資源供給規模與質量的增量路徑。一般而言,是指運用生物工程、生態工程的技術和方法,通過某種工程措施重建被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系統,使得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原有狀態或者接近原有狀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修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實踐証明,生態修復工程是恢復綠水青山、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積極手段。以太湖生態修復為例,近年來以調水引流、控源截污、生態清淤、技術撈藻、水體修復等多條技術路線實施修復,水質富營養化程度從中度改善為輕度,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重現了太湖之美。

  與此同時,生態修復也蘊含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修復形成的自然財富、生態財富與群眾的生態環境需求相結合,能轉化為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例如,北京市門頭溝區近年來對煤礦廢棄地、採石廢棄地、採沙廢棄地、公路邊坡、廢棄煤窯以及退化山體等六類生態破壞區域進行修復,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成為首都的“一片綠”,為守護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區的藍天白雲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門頭溝區在生態修復探索中為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了場地和資源,農家樂、農家院、農家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小雜糧、土雞蛋等農特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充分體現了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廣大山區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擺脫了對煤炭、石灰、砂石開採的依賴。

  事實上,生態修復本身就存在廣闊的產業化空間。有研究認為,生態修復在未來將成為和旅游產業並駕齊驅的世界十大產業之一。實踐表明,生態修復不僅直接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由此形成的增量環境資源更為生態友好型產業搭建了發展平台、提供了用武之地。展望未來,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增量路徑的積極作用,發掘其中蘊涵的新動能,為區域經濟發揮“造血”功能,讓生態修復推動環保與經濟發展協同並進。

  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夯實底線,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防止出現邊修復、邊破壞的亂象。其次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強相關研究,如被破壞的土地生態修復后的產權歸屬、使用性質和規劃調整等問題,亟待在制度上予以明確。三要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減輕財政投資唱獨角戲的負擔,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四是積極引導重點區域的群眾從低附加值產業向生態旅游業、生態服務業方向發展,提高收入水平和獲得感。五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爭形成生態修復技術的中國標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我們有能力、有基礎也有條件充分發揮好生態修復這一增量路徑的積極作用,為建設好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2日 05 版)

(責編:孟哲、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