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鹽湖一甲子 奮進三代人

原韜雄

2019年08月30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青海之西,昆侖山下,鹽田如塊塊碧玉。察爾汗鹽湖,貧瘠又富饒:這裡是我國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鹽類資源儲量達600多億噸。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坐落於此。一甲子時間,實現三次跨越。從1958年成為共和國鉀肥“長子”,到國家鉀肥“壓艙石”,再到如今綠色循環經濟排頭兵,一代代鹽湖人在這裡揮洒血汗。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鹽湖時指出,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艱苦奮斗、求變突圍,鹽湖人任重道遠。

  “變啦,都變啦!”站在水採船船頭,望著碧藍的鹵水,84歲的“老鹽湖”張連吉喃喃道。

  腳下的這艘國產光鹵石水採船重達300噸,4米長的切割頭將鹵水吸入,經過初步處理后由管道直接輸送到採收車間。全部自動化控制,操作隻需兩人在電腦上動動手指。

  “以前3000個工人干一天最多採600噸,現在一條船每天就能採六七千噸。”1958年,張連吉坐在卡車后斗裡,從西寧出發,顛簸了七天七夜,到察爾汗已是深夜,沒有一幢房子,不見一點燈光,隻得再跟貨物擠一晚……

  鉀肥是糧食的糧食,沒有鉀,庄稼的“腰杆”就挺不直。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后有15個省、市、自治區共70多個單位探索制取鉀肥的方法,但都因礦源含鉀太低、回收率差而失敗。

  直到發現察爾汗鹽湖才有解決的希望。但是,這裡是生命禁區,沒有綠色,沒有淡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40多倍。5000名職工,僅靠3輛汽車到60公裡外拉水拉菜,冬天更是隻能吃冰。職工們笑稱,這3輛車是“生命之舟”。“水都是限量供給,隻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打到一缸子。要先洗米洗菜,再拿來洗臉,一年洗一次澡都是奢望。”張連吉回憶說。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鹽湖人用鐵鍬、鐵耙、鐵鍋、鐵桶等原始工具,靠人拉肩扛,土法熬制,第一年生產出950噸鉀肥,實現中國鉀肥零的突破。

  “艱苦奮斗是鹽湖人的底色。當時的鹽湖人心中都憋著一口氣,那就是人定勝天!”張連吉說。

  30年前,察爾汗沸騰了。謝康民一路小跑去廠區門口,“夾道歡迎”剛剛運抵的進口採鹽船……然而,操作說明書180萬字,全是英文。至於設計圖紙、電氣線路圖,隨行的洋專家揮著食指:“No!No!”你想看,沒資格!

  孫紹德偏偏不認慫。這位隻有初中學歷的電氣工,跟在洋專家屁股后面,硬是將上千個英文符號及工作原理熟記於心。半年后,他在家鼓搗出一條模擬船,“誰說土專家不能玩轉洋設備?”

  消化吸收再創新。10年臥薪嘗膽,鹽湖公司1998年下水了第一條國產水採船。“變單切割頭為首尾雙切割頭,每小時可採集1000立方米鹵水,效率大大提升,成本隻有‘美國貨’的1/3。”謝康民笑說。

  現為10號水採船船長的賀連福說:“鹽湖現有水採船30艘,共有大小船隻100多艘,我們採收車間主任是艦隊司令。”

  現在已是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的謝康民感慨萬千:“鑽研創新,遇難克難,60年來鹽湖人在察爾汗干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把鉀肥做大了!鉀肥年產量從50年前的1萬噸增加到如今的500萬噸,可以滿足國內年需求量的三成。我國由完全依賴進口鉀肥到自給率50%以上。”

  傳統方法生產的鉀肥品位低、易結塊,用過的農民說“青海肥,像石頭,買肥還得買榔頭”。如今,鹽湖公司鉀資源總利用率由不足30%提高至70%以上,加工廠綜合回收率由60%提升至90%,產品品位氯化鉀含量由不足90%提高到98%。

  鹽湖公司總地質師王石軍介紹:公司研發出一系列低品質礦、尾礦的提鉀技術,通過固液轉化、老鹵循環、貧富兼採等實現資源循環,由100萬噸規模服務30年擴大至500萬噸規模服務50年,相當於再造幾個察爾汗鹽湖。

  鹽湖鹽類資源儲量達600多億噸,其中有氯化鎂40億噸、氯化鋰1204萬噸、氯化鉀5.4億噸,如何綜合利用好這些資源,是鹽湖人的新課題。

  “循環發展,綠色經濟是必由之路。鹽湖正在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鹼、優化氯,建設生態鎂鋰鉀園。”王石軍說。

  2010年,國家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核心項目——世界最大規模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開工,實現鹽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工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在鹽湖地區構筑了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然而,總投資達400多億元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因全球缺乏借鑒、高原環境、設計缺陷、要素變化等諸多復雜挑戰,無法達標達產。鹽湖鎂業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國建表示,今年將加大技術攻關,力爭發揮60%產能,明年開足馬力,讓產能發揮到80%。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中甲醇制烯烴廠如今隻發揮了70%的產能,代理副廠長包忠斌不甘心:“我們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0歲,還有很多‘95后’,大家都鉚足了勁干事業。說是年產金屬鎂10萬噸,差一噸都不行!”

  記者手記

  奮斗,帶著朝氣和闖勁

  為打破中國鉀肥零的紀錄,第一代鹽湖人用人拉肩扛、土法取鉀的方式生產出第一捧鉀肥﹔為不讓鉀肥價格受制於人,第二代鹽湖人苦心琢磨,打破技術瓶頸,土專家硬是攻克了洋技術﹔第三代鹽湖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迎難而上,將青春和汗水獻給察爾汗……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指示,擔負發展循環經濟重任,鹽湖人展現出的朝氣和闖勁令人感佩,相信他們會交出一份令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責編:杜燕飛、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