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天藍地綠扮靚美麗中國

劉毅
2019年09月19日07: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浙江省德清縣,小朋友們在游戲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影像中國
  圖②:駿馬奔騰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的大草原上。
  馬一駿攝
  圖③:河北塞罕壩林場,一條公路穿過生機盎然的茫茫林海。
  田 明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優質生態產品在人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在首都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芳菲滿目,向世人展現著“綠色生活,美麗家園”。在東北林區,綿延不絕的茂密森林,讓人們忍不住來個深呼吸。在三江源區,綠水青山生機盎然,“中華水塔”一泓淨水向東流。在海南島上,碧海銀灘、椰樹婆娑的自然風光,使得八方游客流連忘返……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今天的中華大地上,綠色發展按下了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越來越藍,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優質生態產品在人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這70年來,生態保護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家園日益美麗動人。

  從1956年在廣東鼎湖山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再到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工程,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穩固。進入新時代,我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全國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50個,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裡。

  這70年來,治理力度持續加強,環境質量加速改善。

  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揭開了我國現代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上世紀80年代,保護環境被確立為基本國策。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被確定為國家戰略。進入新時代,我國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全面推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細顆粒物)治理的發展中大國,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

  這70年來,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環保成為剛性約束。

  1978年“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寫入憲法,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通過,環境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軌道。進入新時代,我國制定和修改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界定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入罪標准,加大懲治力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立實施,成為推進綠色發展的硬招實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歷史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觀……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全黨全社會勠力同心,爬坡過坎,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征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必須跨越的重要關口。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接續奮斗,持之以恆,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定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新貢獻!

  版式設計:郭祥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9日 09 版)

(責編:朱傳戈、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