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証新政實施月余,還應如何著力?

2019年12月13日13:50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進京証新政實施月余,還應如何著力?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北京市公安局近日聯合發布《關於對部分載客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規定自今年11月1日起,外埠車進入六環路(不含)以內道路和通州區全域范圍道路(不含高速公路)行駛的,須辦理進京通行証。每輛車每年最多辦理12次,每次有效期最長為7天。

  如今,新政已實施一月有余,給外地車主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要實現大氣污染物減排和緩解交通擁堵,還應在哪些方面著力?請看相關報道。

  新政的實施意味著原本通過一張進京証可以一年365天穿行於京內的外埠車,現在被加了一個有效期限,即一年84天。家住房山卻在二環上班的陳禾,擁有一輛車牌號為冀F的汽車,在進京証新政實施后,他苦笑著說:“以后隻能在有剛需的時候開車了。”

  陳禾說,有效期以外,把車開到四號線再換乘地鐵的通勤線也讓他十分無奈:“四號線早高峰,到站下車時洶涌的人潮能把你生生再擠回去,有車誰不想直達呢。”

  一紙變更背后是京內70.9萬輛的外埠車存量

  “根據近12個月的數據分析,約70.9萬輛外埠號牌車輛連續辦理進京通行証,長期在京使用。目前,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駛的車輛中外埠客車的比例為10%,五環路內居住區停放車輛中外埠客車佔比為5%-13%,五環路外更是達到29%。”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外地車本地化的情況已十分突出,不僅加劇了交通擁堵,同時增加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根據最新一輪細顆粒物來源解析數據,機動車等移動源在本地排放中的佔比明顯上升,已高達45%,是上一輪解析結果(31.1%)的1.4倍。通過限制次數的方式加強進京証管理,會在減輕道路交通運行壓力和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大氣污染物減排與緩解交通擁堵雙向作用加持,陳禾也理解新政出台的必要性。實際上,對於像他這樣的城市“遷徙族”而言,2019年仍有最后十幾天的緩沖期,因為根據《通告》規定,一年限辦12次指自然年,也就是說,一輛車每年1月至12月共有12次辦理進京証的“額度”。新政11月1日實施后,2019年剩下天數隻佔2019年的“額度”,2020年1月1日又開始進入新的計數周期。

  但僅靠這最后的緩沖期顯然不能解決陳禾的難題。從來沒有考慮過購買新能源車的他開始動心了,“我想在春節前把車開回河北老家,然后申請新能源車牌。”陳禾說。

  控制增量多管齊下方能實現長效減排

  外埠車存量可以通過限制次數化解,本地汽車的年增量同樣不可忽視。雖然在一系列措施下,北京市小客車年淨增量已經從2010年的24.3%降至2017年的2.2%,但如何推進既有車輛能源結構優化仍迫在眉睫。“目前,正在重點研究燃油小客車通過碳交易平台轉讓並變更為新能源小客車的可行性,既能盤活存量,又同步實現機動車能源結構的優化。”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北京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個新增新能源汽車數量超過燃油車的城市。

  有疏有堵,交通結構調整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初期,北京對於移動源污染控制更多地體現在重型柴油貨車的監管上,如聚焦重型柴油車排放,創新實施閉環管理制度,將排放超標的重型柴油車納入‘超標車黑名單’數據庫,嚴格落實外埠排放超標車輛復檢合格前不予辦理進京証和環保手續的要求等。”相關專家告訴記者,“隨著交通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入,對移動源污染排放控制措施的制定也會日趨精細化,此次新政針對的外埠小客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化解存量到減少增量,從重型柴油貨車到小客車,這些措施都是將現有的“灰塵”掃去,專家表示,要想實現長效治本,最終還是要靠新能源車的替代以及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不斷成熟完善,以保証源頭的清潔。

  “我知道新能源車綠色環保,是一個共贏的選擇,但我也不想陷入三天兩頭充不上電的困境。”陳禾邊翻著手機裡已經挑好的一款車型邊說,“現在我住的小區隻有四五個公用充電樁,並且充電樁的停車位還總是被燃油車‘霸佔’。”他希望,未來開上新能源車之后,相關基礎設施配套能加快跟上,讓車主既能安心上路,也能無后顧之憂。

  他山之石

  城市交通的綠色發展與疏導落腳點在於新能源車與公共交通的發展,在這兩方面,丹麥哥本哈根與新加坡的實踐比較有代表性。從兩地的經驗可以看出,方便、快捷、舒適能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最大化,而在不依賴汽車的情況下,生活也能實現優質高效是未來綠色交通的最終目標。

  哥本哈根

  打造高效和環境

  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統

  哥本哈根通過限制小汽車的道路通行權,把街道空間做了改造,讓私家車出行街道容量更小。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方便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出行,包括建設更多的地鐵,鼓勵公交出行和綠色出行,讓城市更高效運轉。

  哥本哈根市區和周邊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覆蓋面廣,由區域鐵路干線、城際列車和地鐵組成的軌道交通網絡具有良好的銜接性和通達性。7條地面軌道交通干線將哥本哈根市中心與郊區相連,是哥本哈根公共交通的核心。

  丹麥政府認為,無障礙和靈活性是使公共交通更吸引人的關鍵,而更多的停靠站、更多線路及增加IT技術的運用是打造一個高效和環境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統的基礎。為此,丹麥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擴建地鐵、修建高鐵和輕軌、增設火車站無障礙通道、開發手機應用程序等,使人們可通過手機購買城市間的火車票、區域列車票,進行座位預訂和時刻查詢等操作,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減少私家車和公車的使用。

  此外,哥本哈根的公共交通均提供詳細具體、實時更新的時刻表和電子信息發布,列車運行預報精確到每分鐘,並設有專門的網站供顧客查詢最佳出行線路,有利於人們更加合理地安排出行時間,減輕交通擁堵。

  新加坡

  90%的走、騎、乘

  在45分鐘內完成

  新加坡從建國初期就意識到交通擁堵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從一開始政府就制定政策,一方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另一方面通過嚴格的擁車、用車政策,確保不會高度擁堵。

  如今新加坡又推出了2040年交通總體策略,包含三大部分:一是打造45分鐘可達的城市、20分鐘可達的居住鎮﹔二是包容宜居的交通方式﹔三是更健康、更安全的出行方式。確保所有新加坡人能夠在不擁有小汽車的情況下享受優質生活。2040年的三大目標,一是90%的出行都是用走、騎、乘模式,形成以公交為主導的出行模式。二是20分鐘之內就可以到住宅區最近的鄰裡中心解決衣食住行的便捷性。三是設計一個90%的走、騎、乘出行都能在45分鐘內、從門到門的情況下完成的交通網絡。

  同時,擁抱高科技,尤其是顛覆性的科技,包括無人駕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以及擴展地鐵網絡到400公裡,提升地鐵系統,建設更多的公交優先廊道,1000公裡的自行車專用網絡,隨需而至的巴士服務,一體化綜合交通換乘樞紐,無縫銜接出行的模式,還包括把工作設施更靠近居住區等。(王珊)

(責編:朱傳戈、初梓瑞)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