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環保評獎評選的正向作用

胡一峰

2020年01月10日08:3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發揮環保評獎評選的正向作用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嚴正聲明稱,社會上所謂“中國環保形象大使暨電影《綠水青山》全國選拔大賽”和“中國環保之星選拔賽”,均打著該部授予稱號的名義開展,但事實上生態環境部從未授予這個稱號,也從未組織開展過這項比賽。

  生態環境部此舉值得我們點贊。近年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對環保的關注和投入不斷提高,社會上關心環保的人越來越多。而在當下社會,“注意力”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有人甚至說,誰把控了“注意力”,誰就把控了未來。因此,越是廣受關注的領域,越可能受到渾水摸魚之徒覬覦。從這個意義上講,出現打著環保部門幌子舉辦“選拔大賽”,也從反面說明了環保在當下受重視的程度。但也正因為如此,正本清源就更加重要。否則,人們關心環保、支持環保的良好願望和善舉,就有可能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成為他們牟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淆亂視聽,甚至對環保事業造成損害。

  眾所周知,環境不但事關社會長遠發展,而且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當下的幸福生活。環保是一項需要動員社會方方面面參與的全民事業。同時,環保不但是經濟和生態的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當社會上形成環境保護的濃郁文化氛圍,社會成員的行為就自然會受到約束和規范,久而久之,環保意識才能深入人心,變成企業和個人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而要實現這一點,除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之外,還應發揮好專業人士、行業組織和媒體機構的力量,形成宣傳和推動環保的強大合力。

  而評獎辦節、評選表彰等活動,正是營造社會氛圍的有效手段。在環保領域,2000年起設立的“中華環境獎”、2003年起設立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以及“最美基層環保人”評選等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為我國環保事業作出了貢獻。但是,也存在如本文開頭所列舉的不夠規范,甚至“挂著羊頭賣狗肉”的評選活動。合法、誠信、有序,公平、公正、公開,是評選評獎活動最重要的准則。隻有規則明晰、程序透明、操作規范、監督有力的評獎評選活動,才真正具有公信力。否則,就可能變成暗箱操作、自娛自樂、為評而評,甚至淪為利益交換的手段。

  為此,應從全國范圍著眼,加強環保領域評獎評選活動的頂層設計。一方面,突出獎項和評選活動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避免同質化和雷同重復。環保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很多,既包括環保科技和政策的創新,也包括環保知識的宣傳普及﹔既包括具體環保項目的設計和執行,也包括環保典型人物,等等。因此,既需要綜合性的評選活動,更需要因地制宜、區分層次、分門別類的評選活動,讓獎項的標准、層次、類別更具現實針對性。另一方面,應讓評獎評選活動發揮長期效應。評獎也好,評選也罷,都不應是一錘子買賣。如果僅從一場評選活動來看,評獎或評選結果公布,或許就算圓滿落幕。但如果從推動環保事業的立意而言,不是授一個獎杯、發一筆獎金,就算大功告成了。不論是“先進個人”還是以環保為名的“大使”“明星”,都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走上領獎的紅地毯不容易,走出紅地毯后的責任更加重大。因此也就要求評獎評選機構對自己所推選的典型,保持長期跟蹤關注,創造條件讓他們的示范作用持久地得到發揮。隻有這樣,評獎評選才能真正起到導向作用。

(責編:孟哲、杜燕飛)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