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環境是“犧牲”關系嗎?

2020年01月20日09:1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經濟發展與環境是“犧牲”關系嗎?

  北京大學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第三屆氣候變化經濟學對話中發言指出: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但環境惡化程度也相當嚴重。國內理論界和輿論界還由此產生一個說法,把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歸因於改革開放以后的發展速度太快,是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的經濟快速發展。

  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必正確。環境惡化當然與經濟發展有關。改革開放初期,我國81%的人生活在農村,以農業為生,採用的也是傳統技術,比如耕地大多是人力和畜力,所以當時真是青山綠水。后來隨著經濟發展,制造業崛起,農村也開始用拖拉機和化肥,排放密度和污染程度加重。

  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就此得出結論:因為犧牲了環境,所以才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為此,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中國與印度。

  印度1978年的人均GDP比我國高30%,如今隻有我們的20%。也就是說在過去40多年,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比我們慢得多。如果按照有些人環境換發展速度的邏輯,印度的環境應該比我們好得多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不管按世界銀行還是其他國際組織的標准,印度的環境指標都比我們差很多。所以上述簡單的歸因未必科學。

  如果按照前面的邏輯,為環境就得放慢經濟發展速度,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會放慢進入高收入階段的速度,延遲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低耗能低排放階段,結果恰恰是我們在以制造業為主的中等收入階段要停留更長的時間,延緩重污染階段的時長。不僅如此,因為延緩進入高收入階段,我們的收入水平就相對低,用來治理環境的能力也會相對弱。

  因此,我們首先要認清經濟發展、結構變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否則,良好的願望可能使治理的代價更高,問題存在的時間更長。

 

(責編:孟哲、初梓瑞)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