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濕地與人共展笑顏(新征程·新步伐)

朱金宜
2022年01月25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提起濕地,人們不難想起地理課本上對其生態功能的簡短描述,也總能說出幾個曾經泛舟葦叢中、與鳥共蹁躚的好去處。作為“地球之腎”,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保護濕地就是守護人類未來。

  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用實際行動為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辨析題”寫上答案:東北森林帶,曾因長期高強度的林業採伐和農業開墾,造成濕地面積減少50%以上,如今全國64處國際重要濕地,東北地區即佔13處﹔長江流域,礦產開發、工業排污對水質影響極大,長江上游受威脅魚類種類曾一度佔據全國受威脅魚類總數的40%,如今水生生物種群加速恢復,昔日的“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沿江居民的視野中。

  30年來,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濕地保護率已超過52%,書寫了濕地與人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人們逐漸意識到,隻有讓濕地常潤,露出微笑,才能為自身生存保有一片樂土,在親近自然中笑口常開。

  在濕地保護的過程中應當看到,人向后退,濕地范圍才能前進。無論是在北戴河地區設置禁止開發區域,退圍還海還灘,還是在西洞庭湖三汊障區域實施“退養還濕”,減少濕地范圍內不合理、不必要的人類活動,降低農、林、牧、漁、礦對濕地生態的影響,是讓濕地走向自然恢復的重要途徑。

  當然,“人退濕進”並不意味著無為而治,積極有為才是保護濕地的“正確姿勢”。從摸清家底夯實基礎,到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探索出濕地保護工程五年規劃、濕地生態調查監測等濕地保護與利用新模式。2021年12月通過的濕地保護法,更是建立起部門間濕地保護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打破體制限制,明確事權責任,開啟了濕地保護法治化的新征程。

  濕地保護不僅需要頂層設計和政府行動,更要發動公眾參與其中。集保育、修復、合理利用於一體的濕地公園,是許多人游賞濕地之美的旅行目的地,也是他們投身濕地保護行動的第一站。在重慶梁平,環保志願者在雙桂湖濕地公園帶領中小學生參加濕地自然教育和保護體驗活動﹔在湖南常德,3000多名志願者組成的“護鳥營”積極開展巡護活動,拆除洞庭湖上的捕鳥網,放歸候鳥﹔在四川自貢,垂釣愛好者們自發組建“反電魚聯盟”網絡社群,共同打擊非法電捕魚行為……人們在與濕地的親密接觸中,自然生發出愛濕之情,自覺加入護濕行動,為“人在畫中游”的生態圖景添彩。

  即將到來的世界濕地日,以“為人類和自然的濕地行動”為主題,一語道出從意識到機制、從機制到行動的緊迫性。我們期待全社會共同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中來,讓濕地與人共展笑顏,和諧共生於這顆蔚藍星球。

  

(責編:郭思邈、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