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產經觀察)

2022年06月29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場景。
  王 玲攝

  日前,《“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作為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規劃》提出加快發展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讓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明確要培育壯大醫療健康、生物農業、生物能源與生物環保、生物信息等支柱產業。生物經濟支柱產業前景如何,怎樣培育壯大?記者對相關企業和專家進行了採訪。       

  ——編  者  

  

  發展生物能源產業——

  讓能源供給更加綠色低碳

  本報記者  丁怡婷

  6月上旬,位於安徽省阜陽市的國能臨泉生物發電廠門口,一輛輛滿載小麥秸稈的卡車排成一列,等著過磅卸車。

  堆料場上的秸稈經由傳輸帶送至鍋爐發電。“趁著小麥收割時節,多儲備點原料。最近每天要進120多車秸稈,日均發電量最高可接近140萬千瓦時。”國能臨泉生物發電廠相關負責人說。

  “吃”進秸稈,“吐”出綠電,是生物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農林廢棄物、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廢棄油脂……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根據《規劃》,我國將在“十四五”時期積極開發生物能源、構建生物質能生產和消費體系。“生物質能是唯一可轉化成多種能源產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樣,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質供熱、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液體燃料等。”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說。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加快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保障能源安全。在黑龍江省海倫市,國投生物年產3萬噸纖維素乙醇示范項目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向全面投產發起沖刺。“纖維素乙醇的原料是秸稈等,不必擔心‘與人爭糧’。”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岳國君算了一筆賬:我國每年秸稈產量約8億多噸,其中至少1億噸未被有效利用,這1億噸秸稈,能夠生產2000萬噸纖維素乙醇,相當於使用約1億噸原油提煉出的汽油。如果能夠實現轉化,能源安全就會更有保障。

  ——推進減污降碳。岳國君介紹,使用2000萬噸纖維素乙醇,可以減排近7000萬噸二氧化碳。不僅如此,使用生物燃料還能減少機動車尾氣中顆粒物、碳氫化合物等物質的排放。在支持循環農業、促進生態環保等方面,生物質能也可發揮重要作用,比如生物天然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肥能夠有效緩解土壤板結。

  ——助力鄉村振興。生物質能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可帶動農村生物質資源的收儲、加工、運輸、應用,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在山東省鄄城縣,長青集團投資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每年可利用農林廢棄物近40萬噸,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1000余人,為當地百姓增加年收入1.1億元。

  相比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風電、光伏產業,潛力巨大的生物質能產業仍然處於起步期,這與原料收儲成本高、標准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等有關。

  “風光資源是免費的,但購買秸稈原料需要花錢。對於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來說,燃料成本約佔生產成本一半以上,並呈上漲趨勢。如果沒有特殊扶持政策,項目較難持續運營。”廣東省一家生物質發電企業負責人介紹。

  針對這一問題,《規劃》也提出了解決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質能財政補貼政策。張大勇呼吁,有關地區和部門要落實好《規劃》要求,盡早探索建立“誰污染、誰付費,誰產生、誰付費”“誰處理、誰受益”的有機廢棄物有償處理機制。

  也有企業建議,進一步創新生物質資源收儲商業模式,例如由企業為農戶提供收割、運輸、后續播種等服務,代替秸稈收儲費用,或用生物質能向農戶置換原料,從而降低資源收儲成本。

  “發展生物能源不能‘單打獨斗’,要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化工、生物菌劑等產業融合發展,走高附加值綜合利用路徑,不斷提高生物質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張大勇認為,《規劃》向生物質能行業釋放了積極信號,希望有關部門推動政策落實落細,加快示范項目建設。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讓人民健康得到更好保障

  本報記者  邱超奕

  阿聯酋阿布扎比,中阿兩國合作的高規格疫苗生產基地正加緊建設,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數十名技術骨干在此提供技術支持﹔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歐洲首家中國疫苗工廠正式投產,每年能生產約3000萬劑國藥新冠疫苗﹔上海市嘉定區,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復諾健mRNA疫苗產業化基地將於9月竣工,最高年產量可達20億劑……國藥集團疫苗業務的發展壯大,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多方面。近些年,特別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工信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醫藥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23.1%,高於全部工業整體增速13.5個百分點,營業收入超過3.3萬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8.7%,增速創近5年來新高。

  不只是規模,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質量也越來越高——

  創新能力更強。“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去年,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達近5年最高水平﹔目前在研的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人才隊伍快速成長、市場投資持續加大、政策環境不斷優化,推動創新成果大量涌現。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加速追趕,由仿制為主轉向創新為主。”國藥集團總工程師楊曉明介紹。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區域已成為全國生物經濟創新高地,約80%的上市企業、90%的國家一類新藥來自這些區域。

  產業體系更完備。“中國生物公司已形成‘科工貿產學研’一體的產業體系,從研發、上市到營銷,全產業鏈已經打通。”從事生物醫藥研究30多年,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首席科學家張雲濤觀察到,近年來,處於供應鏈前端的生物反應器、離心機等設備和化學試劑領域正加速實現國產化替代,生物醫藥行業的“卡脖子”環節正在減少。

  國際影響力更大。國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表示,近年來,國藥集團共有4個生物醫藥品種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証,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為中國首個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証的品種,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也已進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採購清單,還有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等多個產品通過歐盟認証。

  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圍繞藥品研發環節,工信部等部門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醫藥研發。圍繞藥品審批環節,國家藥監局著力推動新藥納入優先審評審批,制定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

  《規劃》提出,從市場准入、金融支持、人才建設等多方面,支持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今年以來,上海、福建、重慶、雲南等地也陸續發布了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

  對比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仍存在短板,不少領域仍處於跟跑階段。“比如,新藥發現能力、專利轉化能力仍較弱,高端儀器和試劑等積累不足,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鏈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張雲濤表示,這些短板可以通過發展得到解決,隻要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水平,我們完全有能力躋身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方陣”。

  長遠看,生物醫藥市場廣闊,前景看好。劉敬楨表示,“十四五”期間,國藥集團將聚焦國家生物安全屏障構建、關鍵核心技術等,全面布局創新藥物、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生物康養等領域,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人民健康。

  

  發展生物信息產業——

  讓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韓  鑫

  信息技術支撐新藥研制,區塊鏈助力藥品追溯,大數據支持遠程醫療,如今,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快應用到生物醫藥產業之中。

  北京市海澱區,華深智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裡,計算機軟件正高速運轉,通過對一系列候選化合物進行模擬篩選,尋找藥物與疾病的關聯,加速一款抗體藥物的研發。

  “一款藥物的研發,通常可分為藥物發現和臨床研究兩個階段。藥物發現能否成功,事關新藥能否最終推出。”華深智藥創始人彭健說,傳統的藥物發現需依靠人工在成千上萬種化合物中篩選,速度慢,成功率也低﹔現在,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虛擬篩選候選藥物,幫助科研人員快速找到最佳模擬化合物,從而顯著提高潛在藥物的篩選效率和成功率。

  業內人士常說,傳統制藥行業成本高、投入高、風險高。人工智能的出現,有望解決這些問題。“成立一年多來,我們已搭建起深度學習驅動的新一代大分子結構建模計算平台,接到一些跨國藥企的抗體藥物開發訂單。”彭健表示,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新藥研發,並在過去難以成藥的靶點上開發藥物,更好拓展人工智能制藥的發展空間。

  制藥領域之外,信息技術也正在藥品流通和健康管理領域落地開花。

  打開“高濟互聯網醫院”小程序,在線尋找專業醫師問診續方,隨后線上購藥、醫保支付,不到半小時,便有工作人員接單分揀、打包裝箱,送藥上門。

  “2020年以來,隨著線上就醫意願和需求不斷提升,公司加速了數字化轉型步伐。”高濟醫療首席執行官李波介紹,通過互聯網將患者、醫院和制藥企業更高效地連接起來,能為用戶提供預防早篩、智能問診、在線診療、健康檢測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不僅可有效緩解偏遠地區患者看病、用藥的難題,也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增長點,2019年至今,公司營收近乎翻倍。

  京東健康成立醫療影像服務平台,實現區域間醫療數據的互聯互通﹔阿裡健康研發藥品追溯碼,助力企業藥品管理更精准、患者用藥更放心……研究機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規模保持年復合增長率30%以上高增長態勢,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規劃》,我國將加快信息技術賦能生物信息產業。具體內容包括: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發展智能輔助決策知識模型和算法,輔助個性化新藥研發﹔利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藥品、疫苗從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衛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床診療、產品研發、行業治理、醫保支付等方面的應用。

  生物信息產業前景廣闊,處在快速成長期,仍面臨一些問題。

  “人工智能需要在大量數據中進行深度學習,而我國創新藥研發起步較晚,原始數據積累有限且存儲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制藥的發展腳步。”在彭健看來,我國人口基數大,容易形成海量醫療數據,隨著數據體系不斷完善、算力持續增強,隻要持續加強跨學科人才的系統化培養,很有可能實現后發趕超。 

  高瓴投資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壯大生物信息產業,需要不斷在基礎生命科學理論、高端儀器和試劑等方面形成關鍵性創新,持續積累相關技術。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壯大有賴於更多公立醫院的積極參與。”李波建議,出台配套政策鼓勵公立醫療機構的專家線上多點執業,完善醫師執業監管制度,更好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讓優質醫療服務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9日 18 版)
(責編:楊曦、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