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減緩和適應兩手並重應對氣候變化(生態論苑)

李紅梅
2022年09月21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減緩和適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形成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發布的監測評估顯示,今年夏天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以來最強,全國有366個國家氣象站的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放眼全球,多國頻頻遭遇極端高溫事件。

  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正經歷著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2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11年以來的10年間,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間高1.09攝氏度,過去5年也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氣候變化直接表現為大氣狀態不穩定,導致高溫、暴雨、寒潮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度增大,對經濟社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加劇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風險日益增加。

  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減緩是指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速率。適應是指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採取切實有效的調整適應行動,降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減緩和適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近年來,我國扎扎實實降低碳排放以減緩氣候變化。2020年,進一步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13年,我國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此后,氣象、農業、水利等多個行業出台相關政策文件,建成地空天一體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實施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代表的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推進綠色農業和氣候智慧型農業,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綠色低碳發展成效不斷顯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清潔能源消費佔比從14.5%提升到25.5%,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相當於少用約14億噸標准煤,少排放約29.4億噸的二氧化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為更多群眾的自覺選擇。我國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增強。

  當然,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明確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的目標。這為我國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作出了頂層設計,設定了明確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就氣候變化問題復信英國弗朗西斯·霍蘭德學校小學生時強調:“我們要求全社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中國正在開展前所未有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還將繼續取得更大成果。”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形成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守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作出更大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1日 18 版)
(責編:趙欣悅、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