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文化如何传承

张慧平

2018年06月12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草原生态文化如何传承(新时代新步伐)

身着传统服饰的蒙古族姑娘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在草原文化中古老而又鲜活的,以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为主的意识和行为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态文化隐含于草原文化的多层面,其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容丰富。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统表现是自然崇拜,多样的自然神灵及其祭祀是其主要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神崇拜。在兴安岭密林中,人们会常常看到在一棵大树的根部,有一张树皮被剥掉后画出来的人脸,这便是猎人日常祭拜的山神。猎人打猎出发前祭拜山神是祈祷山神保佑,打猎归来后祭拜山神则是感谢山神的恩赐。

草原生态文化在习俗层面有多种表现,一是保护草场、猎场,保护其内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至今,在草原上是不许挖野菜和随便挖坑的。二是朴素节约,自给自足。人向自然的索取只是为了生存,鄂伦春族著名学者刘晓春曾说过,猎人们是不会为了金钱而多打一只狍子的。三是选择性捕猎,表现在狩猎民族的四个猎期的划分上。四是循环利用意识,例如,在草原上,牧人、草本植被、牲畜的肉奶及其粪便(牧民烧牛粪)构成一个物质、能量循环的环保链条。五是持续利用和护生意识。猎人不伤害正在交配、哺乳、孵蛋的动物。六是以草原、森林为家的民风。如果问起草原牧人家在哪里,他们常常用手一指,前后左右目力所及都是家。七是回报自然的品行,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感恩自然并回报自然。

从历史意义上看,草原生态文化在微观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宏观上,则使得我国北方以草原、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能够较为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草原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环境伦理学特征,其崇爱自然、回报自然的意识与行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这种伦理观念,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理性思想产物,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并且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对现代生态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保护和发扬草原生态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保护和传承草原生态文化,当务之急是建立草原生态文化的数据文字资料库。因为该文化的民族载体,大多没有文字,文化传承靠的是口口相传,很多文化内容有不同的版本。

应该探索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中引入草原生态文化的途径。草原文化所在区域大多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区,如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在这些生态工程实施中,把草原生态文化作为软技术进行宣传、贯彻,使人们在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尊重文化,重视文化的作用,从而自觉地约束于文化,强化生态工程的效果。

生态文明传承应从教育抓起,建议在大学开设相关专题课程,在中小学的相关课程中加入草原生态文化的内容,让我们的青年人、下一代真正地认知草原生态文化,从而使之继承和发扬下去。

图片均据网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12日 第 08 版)

(责编:施麟、董菁)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