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生态
人民网>>生态>>正文

既要人进沙退 也要人退沙退(生态论苑)

刘 毅

2015年06月13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既要人进沙退 也要人退沙退(生态论苑)

  ■只要有大风等气象条件作为“帮凶”,沙尘暴就有可能一跃而起,骤然袭来。对于防沙治沙,我们应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同时也要心存忧患、持之以恒

  春季是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的季节。这个春季沙尘天气多不多,强不强?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在1993年遭遇“黑风暴”、导致70多人死亡的甘肃,今年春季扬沙、浮尘日数为近54年最少,仅出现1次区域性沙尘暴天气,为近17年最少。而北京市的居民可能对4月15日的沙尘暴还记忆犹新,当时大风携沙尘袭来,大部分地区能见度迅速降至1公里左右,天空昏黄一片,这是首都近13年来遭遇的首场沙尘暴。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是沙尘暴的主要境内沙源地。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沙化土地治理进入“整体遏制,局部扩大”的新阶段,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局部地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近50年来我国沙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在甘肃等沙尘暴“重灾区”,沙尘天气不再那么“任性”了。

  不过,北京等地今年春季呼啸而来的漫天沙尘,仍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只要有大风等气象条件作为“帮凶”,沙尘暴就有可能一跃而起,骤然袭来。对于防沙治沙,我们应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同时也要心存忧患、持之以恒。

  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局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仍在扩展,防沙治沙仍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沙化导致生态恶化和贫困加剧,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联合国大会已经通过决议,把荒漠化问题提升到维护世界政治和地区稳定、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2010—2020年确定为“联合国荒漠化和荒漠化防治十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零增长的目标。我国要医治荒漠化这一顽疾,打赢防沙治沙攻坚战,应该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既要治沙造林“人进沙退”,也要封沙育林“人退沙退”。

  新疆奇台县位于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漠离县城的最短距离仅有十几公里。奇台县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治理沙漠、建设生态屏障。每年春秋两季,各族群众苦战沙海,造林固沙,牢牢锁住了流沙。奇台等防沙治沙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风沙要站住,就得多种树。”继续推进风沙源治理、建设防护林体系,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优选建设模式,提高工程治理成效,更多的地方就能够实现“人进沙退”。

  在一些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地方,则要通过封沙育林实现“人退沙退”,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功能,促进荒漠植被恢复。这就需要划定并严守沙区生态红线,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沙区植被和荒漠生态系统,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犯罪行为。人退沙退,就可能迎来人沙和谐,草丰水美。

(责编:王丽芬、孙红丽)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