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前期不到位  后期一锅烩

垃圾分类 窘境不少(微调查)

本报记者  李  刚  贺  勇  龚仕建
2017年03月23日08: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破解“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难题,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是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尽管倡导多年,各地的垃圾分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前期分类不到位、中期运输不分类、后期处理“一锅烩”,是不少地方垃圾分类的现实窘境。

  前期分类不到位

  陕西省渭南市于2014年开始在主城区设置了14个垃圾分类试点区。

  记者看到,社区里的垃圾桶被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种。墙上几个大字:“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标准简单明了。

  为了落实垃圾分类,渭南还在各试点区居民中选了30多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宣传垃圾减量和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投放垃圾。但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短期内很难实现。总有人会用塑料袋混装垃圾,一扔了事。

  北京市城管委固体废物管理处处长林晋文认为,在垃圾分类初期,应降低对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的要求,采取最直观、最简便有效的分类方法,尽量减少居民在识别垃圾类别上的困惑。

  中期运输不分类

  试点了十多年垃圾分类的北京,许多小区居民反映,自己严格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三类的标准,将不同的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桶,然而,垃圾清运人员却将这些不同种类垃圾一股脑儿全部装上垃圾清运车,使得居民的垃圾分类努力白费,严重挫伤了居民的积极性。

  对此,环卫部门感到很委屈。他们认为,由于居民垃圾分类做得不到位,许多垃圾桶都是混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用几种不同的垃圾清运车来运输,增加成本不说,也根本起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针对生活垃圾混杂运输的情况,广州几年前启动了分类运输,配备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装备,有了专门的餐厨垃圾专运车和有害垃圾专运车,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同时,广州还出台条例,对“前端分类、后端大杂烩”的混合运输行为进行规范,“若生活垃圾运输单位将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将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于广州中心城区采取的是“一车一类”模式,因此不同类的垃圾运输车辆需要都跑一次,才能将小区一天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完毕。对此,2015年5月,南沙区“一车四类”垃圾分类运输车亮相。

  但是,添置“一车四类”垃圾分类运输车,价格不菲。而且前端垃圾做不到分类回收,增加“一车四类”垃圾分类运输车也只是增加运营成本罢了。因此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分类垃圾运输车还在运行。

  后期处理一锅烩

  在垃圾的后期处理环节,当前主要采取“一锅烩”的填埋、焚烧方式。二者对垃圾分类其实要求不高,尤其是填埋,根本不需要前端分类。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填埋没有经济效益,还要不断投入,是个无底洞,所以不会有社会资本进来。垃圾焚烧则对垃圾量要求高,每天得烧1000吨以上才有规模效益。但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很低,焚烧不划算。

  为了打通垃圾分类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北京市今年将创新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试点垃圾分类“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并加快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的“两网”融合,设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类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功能,杜绝混装混运,同时,提升分类处理的效率和资源化水平。

  (相关报道见第二十三版)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日 01 版)
(责编:初梓瑞、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