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青海省计划每年绿化国土400万亩

荒野种下绿希望(美丽中国·春天来了)

本报记者 何 聪 王锦涛
2017年04月28日08: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4月18日,格尔木市开展义务植树,种下新疆杨1.6万株。
  祝贵福摄

  长江源头地区生态持续改善,玉树通天河段的马鹿增多。
  文振效摄(人民视觉)

  “这棵全冠的杨树高近10米,根部土球直径超过70厘米,杨树适应性强,栽种成活率高。”在通天河大桥的植树造林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昂江多杰介绍说。今年玉树州计划植树造林1万多亩,确保成活率达到70%以上。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在青海高原展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一片片荒滩荒坡上,人们播洒着绿色的希望。“ ‘十三五’时期,每年要完成近400万亩的植树绿化任务。”在近日召开的青海省绿化动员大会上,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多年坚持种绿护绿,“青海的山上不长草”已成历史

  青海处于高寒干旱半干旱区域,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条件恶劣,宜林面积本就小,且80%以上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先天不足,造林绿化成本极高。以乔木为例,实际投入标准达每亩2000元,远高于国家每亩300元的标准。但是,青海省委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青海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推进绿色富民、绿色崛起。多年的种绿护绿,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和“山黄、风黄、水黄”的自然风貌。

  “到2020年,海东要完成营造林67353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海东市市长鸟成云说,以南北两山绿化为主的绿屏障持续推进,以道路两侧、村庄绿化为主的绿河谷基本建成,以城区、园区绿化为主的绿城区初显雏形,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

  省城西宁的南北二山,地势陡峻,土壤贫瘠、多盐碱,加上年均降水量只有386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100毫米。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艰苦努力,如今云杉、油松、河北杨等抗寒、抗旱树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郁郁葱葱,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7.2%提高到了现在的75%。

  据监测显示,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近5年减少了近8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至现在的18600多万亩,5年减少了80多万亩,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像养育孩子一样照看林木,海拔3700米的德卓滩上建起千亩林木繁育基地

  沿着214国道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车窗外的德卓滩上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郁郁葱葱。德卓滩是当年玉树灾后重建的临时指挥部,2015年3月,玉树州决定将德卓滩打造成千亩育苗基地。

  玉树州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是4、5月份。“时间紧,任务重。可是高原种活一棵树真不容易啊!”昂江多杰说,工作人员起早贪黑,吃住都在基地。像养育孩子一样照看林木。23岁的才仁巴登是基地内一名年轻的护林员。“从早上7点开始忙活,浇完最后一棵树就到晚上8点了。”才仁巴登说,“单循环”的工作枯燥乏味,可是看到一片片小树苗长势喜人,就特别兴奋、有干劲。在玉树林业人的努力下,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创下了海拔3700米建育苗基地属青南地区最大、海拔3700米千亩集中连片属青南地区树种最多等多个纪录。

  4月的贵德县,梨花开,春意浓。600余人的植树大军在麻巴滩挥动铁锹,挖好树坑,放入树苗,再培土围圈、浇水。“今年,贵德县计划人工造林500公顷。通过这些造林绿化系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速城乡绿化一体进程,不断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效益早日惠及广大群众。”贵德县农牧林业和环境保护局干部甘海山说。

  为了实现绿化目标,青海制定了《创新造林体制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将造林绿化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度。

  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修复,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青海就在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经过调研和论证,逐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西宁已初步形成以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依靠森林资源兴办的‘林家乐’和‘生态茶园’,已有500多家,年产值约2000万元。”西宁市林业局产业处处长楚明信说。

  “化隆县继续坚持在川水乡镇发展杂果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在浅山乡镇发展沙棘、树莓等产业,逐步催生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的林业支柱产业。”化隆回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建昱说。

  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修复和绿化美化,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休闲旅游康养等经济产业。通过实施林业工程项目、增设林业管护岗位、扩大涉林企业数量和规模,扩展农牧民稳步就业和精准脱贫渠道,让更多农牧民群众在林业发展中直接受益。到2020年,青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75万亩,林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延伸阅读

  水质保持优良,生物明显增多

  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提高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近日举办的三江源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黄河源头多个干涸的高原湖泊再现波光粼粼。水质始终保持优良,生态功能明显恢复,长江、澜沧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Ⅰ类,黄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水利部总规划师张志彤认为,当前三江源生态环境依然非常脆弱,为确保“中华水塔”功能永续利用,要探索推进江河源头区综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和规范补偿标准;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干部绿色GDP考核机制,并研究解决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过程中的涉水突出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大水利科研单位对三江源保护方面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对策等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8日 20 版)

(责编:初梓瑞、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