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春风唤醒“沉睡”资源

2017年07月14日08:45  来源:中国网
 

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坐拥2万多亩山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4%以上,世代靠山吃山。现如今,山照样吃,但从砍树变成护林护生态——全村164户有102户加入了村里的绿富合作社,每户年均毛收入近16万元。这一切,源于15年前他们领到的我国首批个人林权证。(7月10日 人民日报)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红利的一个缩影。这场改革不容易,也不简单,带有浓厚的问题倒逼和基层实践色彩。因机缘巧合,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喊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和“耕者有其山”的响亮口号,成为了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诞生地。15年来,武平林改敢闯敢试,改革发展硕果累累,归根结底在于激发了林农的主体作用,唤醒了“沉睡”的林地资源。

受“中国林改百村调研项目”的资助,笔者2010年7月曾到武平县开展过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捷文村是我重点观察的一个点位,回忆当初吃住在村里,深夜探访林农,与捷文村的干部群众促膝长谈,依然历历在目,后来笔者的毕业论文也聚焦了捷文的林改经验。看到《人民日报》的长篇报道,不禁引发强烈共鸣与感触。

福建,人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改前,巨大的林业资源与微薄的开发价值是极不匹配的。守着金山不致富,是当时捷文面临的一大窘境,产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激励机制缺乏,林农对集体林不想管、不敢管,而村集体又管不住、无法管,导致盗砍滥伐现象严重,资源保护和利用率不高。偷砍盗伐,一味靠“防”是防不住的,还得在理顺体制机制上做文章。

为此,捷文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分山、分林,为确保家家户户都能分到林地,没有采取对外招标转让的方式。山林“肥瘦搭配”,村民向村委会上交0.5至1.5元的林地租金,在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寻找到一个“均衡点”。林改后,捷文村没有出现一起偷砍盗伐,林农保护山林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毫不夸张地讲,是“把山当作田来耕、把树当作儿来养”。值得欣慰的是,在生态林保护、发展林下经济等探索中,捷文同样走到了前面。

林改如一道“春风”,活了林权、绿了群山、富了林农,一改以前“守着金山讨饭吃”困局,让农民手中的资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沉睡资本同样可以变成活钱。(史扬帆)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