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威力大:两年内完成对31省份全覆盖

2017年11月07日07:29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中央环保督察威力大:两年内完成对31省份全覆盖

  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点赞、成效显著

  中央环保督察威力大:2016年到2017年两年内完成了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足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污染防治”也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并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所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过去五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从2012年的21.38%上升至2016年的22.3%;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水十条”实施以来,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6%提升至67.8%,劣Ⅴ类断面比例从9.7%下降至8.6%……

  李干杰用五个“前所未有”形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众多环境数据持续向好的背后,过去五年,一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中央环保督察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在河北省开展试点以来,2016年到2017年的两年间,中央环保督察已完成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7万。对于中央环保督察的效果,李干杰用“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加以概括。

  中央环保督察何以显现如此威力?被督察的地区在督察组离开后的整改情况如何?是否存在“督察组走了,污染又回来了”的情况?地方政府与企业如何在环保与发展之间取得双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带你到各地看一看。

  中央环保督察缘何威力巨大?

  从环保监察到环保督察,从“督企”到“督政”

  中央环保督察2016年1月在河北开展试点,至2017年8月,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已完成进驻四川、吉林等8省份。至此,从2016年到2017年两年的时间,中央环保督察完成了对全国所有省份的覆盖。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下称《督察方案》),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

  外界认为,这次会议为环保督察制度奠定了制度依据,设计了基本框架。

  其实,环保监察本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但开启中央环保督察,却令许多省份倍感压力。传统的环保监察,即使是跨区域监察,对象也只是企业,虽然能够查到污染问题,但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点源监管,解决的是局部问题,而且经常是“监察一走污染又来”。

  “一个问题,举报多次,虽然是不同层级处理,但最终都会转回地方,而地方的‘土政策’、领导的武断决策、人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所以一个问题过了几年,还是问题。”一位环保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中央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被看作是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

  《督察方案》要求督察工作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形式,对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级党委政府部门。环保督察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味着地方党委与政府一道接受监督,督察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按照要求,督察组进驻时间约为一个月。在督察期间,各督察组将设立专门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环保方面来信和来电举报,其他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信访问题,将按规定交由被督察地区、单位和有关部门处理。督察行动开始前要召开动员会,结束后举行反馈会。各省区市整改方案要在30天内上报国务院,6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并且同步对外界公开。

  一般来说,督察进驻分三个阶段:省级层面督察、下沉地市督察、梳理分析归档,三个阶段各有侧重,依次推进。

  第一阶段是省级层面督察,督察组明确分工,一部分人对包括省委书记、省长在内的多位省级领导,以及经信、发改、住建等与环保密切相关的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个别谈话;其他人则调阅材料、走访问询、开会研究、聚焦问题。

  第二阶段为下沉督察,目的是针对省级层面掌握苗头的问题做深做实,核实取证。一般不再发现新问题。某些特定问题还需要专项补充督察。

  第三阶段是梳理汇总写报告阶段,将省级层面督察、下沉督察以及受理的举报线索进行综合,写成督察报告。报告上的每一个问题线索,都有问询笔录等数十份材料支撑。

  以环保督察最早进入的省份河北为例,河北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民表示,河北省在全国第一家建立了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由省委省政府成立督察组,2016年6月开始到2017年6月,河北省对其13个市进行督察,实现了全省域的环保督察全覆盖。同时河北公安厅也是比较早地建立了环境警察队伍,专门利剑斩污,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目前来看,应该说实现了最初的改革目标,并且从实际运行来看,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环境监管方面,发挥了最大效应。”高建民说。

  中央环保督察成效显著:受理13.5万件案件,办结率超过98%

  中央环保督察的力度究竟有多大?2016年到2017年的两年间,中央环保督察组已在完成对全国31个省份覆盖的同时,问责人数超过1.7万。

  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为例,2017年9月5日,环保部透露,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下沉阶段结束,各地进一步加强边督边改工作。截至9月4日,第四批环保督察立案侦查226件,拘留285人;约谈2914人,问责4129人。

  据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透露,截至9月4日,8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44134件,受理有效举报32277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方交办转办29189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8565件,其中立案处罚5625家,处罚金额28087.83万元。

  如何评价环保督察的效果?会不会出现督察组一走污染就重新回来,或者很多企业存在着“你来我停、你走我继续生产”的问题?在督察机制上怎么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震慑?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具体部署?

  针对这些问题,环保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中央环保督察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历时两年的中央环保督察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有人总结了一下,叫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李干杰表示,环保督察首先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以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其次是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据统计,四批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一共受理了群众举报13.5万件,除去一部分重复案件,经过合并后,向地方交办10.4万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2万件得到办结。这其中大概有8万件涉及垃圾、油烟、恶臭、噪声、企业污染以及黑臭水体问题。

  环保督察还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李干杰表示,很多地方把中央环保督察当成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好契机和动力,借此机会加强企业的污染防治,内化环境成本,让守法企业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乱、污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中央环保督察还有效促进了地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很多地方把中央环保督察当成很好的机会,认真地梳理分析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粗略统计大概有三四百项。”李干杰说。

  针对未来是否有“督察走了,污染回来了”的问题,李干杰表示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

  同时,环保部也在对前四批环保督察进行充分总结。“研究推进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把这项工作的有效机制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让它长期发展下去、坚持下去。”李干杰说。

  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密切跟踪经济数据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会不会影响GDP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目标间是否存在矛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表示,治理污染,会要求一些高污染企业实行一定的治理措施,就企业本身来说,会影响一定的效益。但是,对全局来说,对更好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必须的。

  “从长远看、从宏观上看、从大局上看,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是没有影响的。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李干杰说。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2016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两年以来,不管是我们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也好,还是目前正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也好,环境保护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李干杰说,“在中央环保督察的过程中,也紧密跟踪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经济各项指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过去还要好。”

  李干杰表示,在推动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问题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要把它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一些违法违规、污染环境的企业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一厂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

  江西乐平:能否破解化工之城的治污轮回?

  “从去年中央环保督察以后,这里的怪味确实少了,乐安河的水也变清了。”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山工业园区附近一位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但就怕等督察搞完,这里的污染可能还是老样子。”

  塔山工业园是乐平市工业支柱,集中了当地主要的化工企业,自投产以来,其日渐加剧的污染问题让排污企业与周边村民的矛盾日益激烈,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抗议。当地政府往往迫于压力而开展旋风般的治污行动,关闭污染企业,污染却一次次在风波过去后重回。

  )

  乐平市陷入“污染—抗议—治污—反弹”的轮回之中,成为江西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201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西省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督察组于当年11月17日向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反馈意见中指出, “景德镇乐平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并提及园区企业长期利用雨水沟渠偷排废水、政府出台阻碍环境执法的“土政策”、动用财政资金为企业代缴排污费等问题。

  在中央环保督察的高压线下,乐平市污染治理能否走出以前的恶性轮回?

  南风一吹,半个乐平市的人都要被“臭醒”

  2001年10月22日,塔山工业园正式破土兴建,作为乐平市第二个工业园,其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3平方公里,距离乐平市区约9公里。

  记者在园区宣传牌上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园区拥有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企业60家,其中与氯碱基础化工及衍生产品形成循环承接的50家,化工产品已达到十大类、200余种,天新药业的维生素B6、B1产量占据全球份额70%和40%,世龙实业是国内最大的AC发泡剂和氯化亚砜生产商,金龙化工的草甘膦产品在国内居于主导地位,宏柏化学的硅烷偶联剂产品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乐平市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及关联企业都是排污大户,比如生产维生素B6、B1时,浓烈的臭鸡蛋味曾是周边居民的噩梦。

  塔山工业园沈家岭村一位村民说,“我们这里的窗户很多都是封死的,从来不敢打开。这些企业常常在晚上偷排,气味太重了,熏得人睡不着觉”。乐平市区一名市民则说,“有时候南风一吹,臭鸡蛋味就从塔山飘过来,半座城的人都要被臭醒。”

  “园区企业长期利用雨水沟渠偷排废水”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的问题。2017年9月13日,在塔山街道办大山庙排污口,《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只有一股很小的废水往外排至乐安河,水体也清澈见底。正在锄地的一位村民说,“这样的水是经过污水处理的。这些天没污水,因为上面有人来检查了。”

  中央环保督察组来了之后

  2016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反馈意见中多次点名批评后,乐平市已经成为江西环保督察重点整改对象,一轮又一轮的明察暗访随之而来。

  乐平市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整治措施。《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拿到的一份《关于塔山工业园区环境整治 情况汇报》称,“随着化工园区的发展,园区环境问题和老百姓的诉求矛盾日益突出,为改善园区环境质量,近几年来,乐平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园区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探索治理方法,园区废水、废气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园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整治工作中,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废水偷排问题是整治重点。

  乐平市环保工作组组长彭建飞介绍,于2016年底启动园区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将原先不利于环保部门监管的封闭深埋式铺设沟管分段分批逐步改造为地表化敞开式雨水管网,“从地下转到地表”,目前除个别段外,绝大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老雨水管网正在进行全面封堵。

  “从今年5月1日起,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安装雨水监测系统。”彭建飞说,园区所有企业都要安装雨水排口在线监测设备,确保每天24小时监测企业雨水排放口水质(pH值、COD、总磷、氨氮等)。同时,加强对园区污水动力管网的监管,确保污水全部达到纳管标准进入动力管网。

  除去偷排废水,恶臭气体是当地居民反映最多、最强烈的另一个问题。彭建飞说,恶臭气体排放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来界定,“有时候闻到有异味并非就是污染严重。”

  园区企业天新药业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称,生产维生素的原料本身确实有一定的气味,运输过程中车辆密闭性差也会泄漏气味,“这些很难做到完全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环保投入来改善这方面的情况。”

  2017年9月13日,在天新药业园区内,记者能闻到较为轻微的气味,但并不浓烈。塔山园区不少村民称,半年来因为企业大部分关门停产,气味确实比较淡。

  《关于塔山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情况汇报》显示,据初步统计,自2015年园区企业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约1.4425亿元后,2016年又陆续投入1.0538亿元用于环保改造。2017年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改造,各企业的“三废”治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民居与厂区距离太近被视为环境冲突频繁的直接因素之一。在整治环境的同时,乐平市还启动了大规模的拆除行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塔山园区周边看到,已经有一批住宅及企业宿舍推成瓦砾。彭建飞说,计划拆除2000多户的房屋。

  选择环境还是GDP?要二者兼得,政府面临大考

  在这次环保督察风暴中,作为当地的明星企业,天新药业、金龙化工等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均处于开工状态,而园区内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生产则被按下暂停键。

  彭建飞介绍,目前,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整改阶段,如果企业自查后认为环保措施达标就向政府申请重新开工,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通过以后才能够复产。“从5月份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通过评审。”

  乐平市在《关于塔山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情况汇报》中称,“严格做好园区停产企业的恢复生产验收工作,废水治理设施不能达标处理废水的企业坚决不予恢复生产。”

  这一做法被不少园区企业“吐槽”。一位企业负责人说,“我们生产也是合法合规的,现在停产整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产,损失太大了。”

  整改之时,企业停产确实是治理污染见效最快的办法。2016年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江西九江一工业园为应付环保督察而让企业全部停产,“一夜之间,矶山化工园区晴空万里”。可惜,督察组前脚刚走,污染又死灰复燃。

  如此应付,凸显出当地政府在环境与GDP之间的两难选择。化工产业是高污染产业,但也是乐平的经济支柱,长时间、大规模停产整顿并非良策。

  2015年,乐平曾爆发居民抗议污染行动。当年8月,乐平市政府官网称,“为了空气清新,环保治理不见成效,决不收兵。”随后又发表《致市民的一封信》,称:“对停产整顿企业,安评、环评或‘三废’排放不达标的,一律不得恢复生产。”

  然而,就在2015年,正如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高度依赖化工产业的乐平当年还曾出台“土政策”阻挠环境执法。2012年至2014年,乐平市政府甚至违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由财政自掏腰包为36家污染企业代缴排污费1147万元。

  曾经如此矛盾的做法,对当地政府公信力造成较大伤害。中央环保督察过后,尽管当地环境确实明显好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对政府后续的整改力度与效果仍多存疑虑。

  同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当地调查时从多个信源获悉,塔山工业园在中央环保督察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仍然存在间歇性的偷排行为。“就在前不久,这里三更半夜排出的水还很大,猩红色的,气味也重。”大山庙排污口附近一位居民说。

  截至9月13日,塔山园区60家企业仅天新药业、世龙实业、金龙化工、宏柏化学等大企业照常生产,其他50多家企业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乐平市在《关于塔山工业园区环境整治情况汇报》中表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没有把握的企业自行退出园区。彭建飞强调,“化工园区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小微企业该关停就关停,不能为了一点点GDP就损害环境。”

  今年7月10日,景德镇市市长梅亦被环保部约谈。据媒体报道,梅亦说,“作为市长,心情非常沉重。”7月27日,梅亦在乐平实地督导环保整改进展情况时表示,环保问题既是政府面临的大考,也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是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良机,做到该关停的企业及时关、该兼并的企业及时并。

  梅亦表示,乐平市要全力以赴抓好环保整改工作,确保环境质量指标各项数据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以此赢得环保部门的认可和群众的信任。

  湖南邵东:环保督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战

  艾窑村有两个砖厂,2012年开始生产,生产废渣倾倒在小河里,烟囱废气污染。

  黑田铺乡三艺村平安驾校旁兴旺酒家后约50米处有一家无名工厂喷漆作业。

  湖南建雄线路器材有限公司镀锌厂位于邵东县黄陂桥乡龙石村,该厂烟尘没做任何处理直排,厂区也没有环保措施。

  邵东县廉桥造纸厂建厂几十年污水完全直接排放在桐江河里。

  ……

  上述内容源自湖南省邵阳市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协调联络组邵东任务派遣单。2017年4月24日至5月24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对湖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7月31日,督察组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馈了环保督察情况。督察组指出,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领域和区域环境问题频发,形势依然严峻。

  在反馈意见中,邵阳市邵东县并未“上榜”,中央督察组交办邵东的49件案件大多是像上文所引的那样看似鸡毛蒜皮,实则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生活与健康的一个个实际问题。

  同时,几乎每一份环保督察交办件都涉及对应一家民营中小微企业,对邵东县这个湖南知名的小商品经济大县来说,如何通过环保督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既需要智慧,也考验决心。

  “关停”成为高频词

  “关停”是自中央环保督察组今年4月来到湖南之后的高频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得一份邵东县委县政府今年8月做出的《邵东县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显示,各部门联动配合治理环境,环保部门做出取缔、关闭、停产、限产等行政决定的企业,工业经济部门和电力部门依法采取断电、停电措施。

  9月,邵东县政府官网称,禁养区内130个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退养,关停小造纸厂、炼焦厂、小电镀厂等污染企业165家,关停采石场37家。

  此外,关闭土法炼油厂、沟瓦窑、青瓦窑等,厂房被推倒,烟囱被炸毁。全县113个非法砖厂,包括75个黏土砖厂按计划实施全面关停。

  )

  9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邵东县环保局采访时,恰好遇上前来办理退出补偿工作的造纸厂代表。邵东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祥田说,邵东县的计划是关闭境内所有造纸企业。

  造纸企业是水环境污染大户。邵东全县曾有60多家造纸企业,一度非常红火。不过,从2008年至2016年,造纸行业整体低迷,业绩萎靡不振,小型造纸厂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关门。到2013年,全县还有15家造纸厂,至2017年上半年仅余8家。

  黄祥田坦言,这些企业手续齐全,达标排放。即便如此,邵东县依然决心彻底退出造纸业,其主要原因还是当地整体环境承载能力。资料显示,邵东处于湖南衡邵干旱走廊,属于石漠化地区,缺水严重,其“母亲河”桐江水面窄,水量小,自我恢复功能差,一旦被污染,很难被修复。黄祥田解释,“达标排放只是说排放污染物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但是污染还是存在。”

  分管环保工作的邵东县副县长陈博文介绍,邵东县这次集中安排了5000多万资金,鼓励8家企业全面退出污染,但也不强制,“投入这么多资金,决心很大,但是也不搞一刀切”。

  一名企业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之所以愿意退出,一是虽然今年行业形势好转,但说不好今后会怎样;二是政府给出的补偿款比较合理;三是“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政府不鼓励生产”。

  黄祥田说,如果企业选择继续生产,就必须签订承诺书,不能偷排直排,一旦发现污染问题就强制关闭,没有任何补偿。

  截至8月底,8家造纸企业中7家企业签协议同意退出,有6家企业拆除设备到位,还有一家因自身原因保留。按照补偿退出政策,每家企业获得600万元补偿款。

  一方面严格排查现有企业,另一方面对今后新上项目环保要求更严。陈博文说,以后对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业项目,相关部门不予立项,不发规划许可证,不报批土地。

  邵阳市委书记:有些企业该关的就要关掉,不要在意那么一点点税收

  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指出,湖南环境保护推进落实不够有力,如对大型企业环境问题不敢管、不愿管。湖南省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企业大部分为中国五矿集团下属企业。2013年以来,这些企业累计有数十起环境违法行为没有依法查处,使得企业“店大欺客”,对自身环境问题不重视、不整改,长期违法违规。

  邵东县地处湖南中部,虽然没有大型化工、钢铁与有色金属等重大污染环境项目,但类似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邵东县委县政府在上述汇报材料中称,“许多非法企业打而不死,为追求经济利益又死灰复燃。”

  今年9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邵东县流光岭水库采访时,一位当地居民说,“学校的孩子们都直接喝水库里的水,但是水是黑的、臭的。”

  这位居民所指的学校是流光岭镇中学,直接从流光岭水库取水。据公开资料,流光岭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中型水利工程,为流光岭镇、砂石镇、团山镇的数万居民提供生活水源。同时也是双峰县部分乡镇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然而,该水库已被持续污染多年。

  当地媒体报道,2005年以来,邵东县水务局下属的流光岭水库管理所将水库承包给个体老板李志杰养鱼,由于李志杰在水中投放了大量的有机饲料,致使水库水质逐渐被污染和破坏。2011年9月17日,400多位村民涌入流光岭水库管理所,将办公楼的窗户玻璃、办公桌、文件柜、电话等办公用品掀翻打烂在地。

  危机爆发后,邵东县紧急处理,并称无条件终止流光岭水库承包合同,承包人李志杰完全退出,流光岭水库管理所今后不得将水库承包或租赁给他人用于养殖。

  然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后获悉,这次危机事件过后不到半年,2012年4月26日,承包人李志杰与流光岭水库管理所签订的5年水体养鱼租赁合同,今年4月26日合同期满,但仍在投肥养鱼。

  今年9月3日 ,邵东县副县长陈博文在流光岭镇主持召开流光岭水库水质污染现场办公会,明确表示,李志杰投肥养鱼行为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要求根据邵东县2014年下发的《关于严禁中小型水库投肥养鱼的通知》,由县水务局通知承包人不再续约,县水务局、水库管理所不得再将水库承包给个人养鱼,对流光岭水库投肥养鱼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打击和处理。

  其实,从经济账来看,保留污染企业对地方政府并不划算。邵东8家造纸企业全年约贡献300万元税收,而此次关闭补偿耗资5000万元。又如,该县水东江镇石泉村土法炼铅企业关闭后,遗留了8万多吨含铅废渣,政府要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废渣贮渣库。其他如锰矿开采遗留问题、小电镀企业污染都需要投入大额资金,而这些项目并未给当地税收带来多大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9月8日,邵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在邵东检查工作时明确表态,环境问题是省市重点关注邵东的问题,“大家一定要痛下决心,该关的企业一定要关掉,不要在意那么一点点税收。环境不好,有污染,130多万邵东人民生活能幸福吗?”

  黄祥田介绍,目前,49件中央交办件已整改到位48件,还有一件正在按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其中,整改到位的48件交办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已经彻底关闭停产;二是信访举报不实;三是停产后积极整改到位。

  陈博文表示,“如果这轮整治以后,还有哪里冒黑烟,就说不过去了。”

  环保倒逼产业升级

  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环保督察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转型升级的持久战,必将有力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邵东也希望走出一条环保督察压力下的产业升级路。陈博文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关掉全部的传统企业,而是要促进企业去投资,在环保上升级。”例如,对规模小、污染大的包装印刷、塑料制品行业,邵东县政府组织24家企业一起开发建设新的印刷工业园,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现环保达标排放。

  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转型。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认为,邵东现在要补的短板,就是要引进大的产业项目。邵东的优势在于中小微企业比较多,配套能力比较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邵东县县长周玉凡说,邵东的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确实也很多,但是缺少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顶天立地”的支柱企业。正因为缺少这样的支柱企业,所以邵东的产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瓶颈。

  五金行业是邵东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生产和经营企业25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专业生产线300多条,形成冶炼、锻造、注塑、物流完整产业链,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

  电镀则是五金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也是出了名的重污染。今年,五金行业39家小电镀企业关闭后,邵东建成了目前国内环境最好的电镀中心之一和天电镀中心,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站,日处理电镀污水能力达800吨。

  同时,包括电镀中心在内,邵东拟投资20亿元建设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园区占地1000亩,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五金工业园,培育3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周玉凡表示,要着力引进产业链、价值链上的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

  江苏:“空前压力”下的“脱胎换骨”

  与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江苏的环保水平也一向走在全国前列。但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火眼金睛”下,江苏还是被发现不少环境问题。

  2016年7月15日,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正式进驻江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保督察。

  当年11月1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时“尖锐而中肯”地指出,江苏环保工作虽取得明显进展,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一些结构性、区域性环境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环境安全风险较大,在贯彻落实国家环保决策部署、防范环境风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仍存在问题。

  对此,江苏党政“一把手”抓住中央环保督察问题的整改契机,借鉴环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出“263专项行动”,即“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江苏某地级市环保局局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各项指标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一向不怕评比检查,但没有想到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中央环保督察组按照流程行动起来后,竟然发现诸多问题。

  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反馈意见时指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还存在不到位情况,二是环境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其中一些反馈意见直指作为江苏“支柱产业”的化工业,例如,督察发现,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现有125家企业,全部为规划环评明确禁止、限制或严格控制的农药、染料、中间体类项目。

  一些反馈意见也反映了中央环保督察“督政”的特点,例如反馈意见指出,江苏省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方面还存在考核偏软问题。2015年10月,江苏明确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红线,但在对2015年各地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考核时,对南京市七桥瓮、昆山市赵屯断面水质不降反升问题,没有明确处理措施;对无锡、泰州违反生态红线规定侵占绿地或违规建设等问题,也未明确相关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太湖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中,对直湖港、武进港等11条总磷、总氮未达国家治理目标河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也未提出整改要求。

  中央环保督察不是“稻草人”,而是敢于动真碰硬的“钦差大臣”,这点通过一个细节便可见一斑。

  2016年7月,当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江苏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正在苏南的张家港对一家化工企业非法转移危废物进行采访报道,稿件《张家港信谊化工非法转移危废物调查》刊发后,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获悉后作出批示,刚刚进驻江苏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及时赶赴张家港进行实地调查取证,江苏环保系统也迅速反应,该企业很快被勒令停产,随后对其作出了相应处理决定。

  借鉴“督政”手段, “263专项行动”推动环保工作思路转变

  何谓“263专项行动”?据江苏省环保厅领导介绍,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抓住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契机,开始推动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行动方案在2016年12月1日印发全省,随后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和动员。

  前述环保局局长称,所谓“两减”,即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为重点,调整江苏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六治”,即针对当前江苏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最突出、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六方面问题,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三提升”则是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63专项行动”中的不少目标都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突出问题,例如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反馈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国家与江苏省签订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江苏省到2017年底需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但在全省2014年和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均未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纳入对地市的考核范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263专项行动”将中央环保督察提出的问题和信访案件全部纳入方案,提出整改意见,规定完成时限,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有力促进了中央环保督察问题的整改。

  除了“对症下药”,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认为,“263专项行动”充分借鉴中央环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动江苏环保工作的思路转变。省里“一把手”亲自推进,力度空前,省级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地市成立专项行动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部署、抓协调、抓督办,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形成强力推进态势,各部门按照“管发展的都必须管环保,管业务的都必须管治污”要求,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不断把专项行动推向深入。同时建立“263专项行动”督察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对推进落实情况重点督察,对推进不力、未完成年度重点任务、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等情形,将一查到底、严肃追责。

  “中央环保督察确实让江苏全省的石化业感到空前压力”

  虽然中央环保督察更多地从“督企”转向“督政”,但对江苏企业来说,这也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过程。

  记者在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了解到,作为国内第二化工大省,化工长期居于江苏支柱产业地位,2016年主营收入2.09万亿元,拥有化工园区63家,规模以上企业4085家。“行业巨大的体量及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缺陷,中央环保督察确实让江苏全省的石化业感到空前压力。”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称,“但督察压力正变成治理动力,正是这种督察压力,加快了江苏全省石化行业提档升级的步伐。”

  “以前企业环保意识不足,通过‘263专项行动’和政府宣传,工厂用一个多月时间进行集中整改,购买了油烟净化、污水处理等设备,现在车间内没有油烟,既环保,也提升了公司形象,改善了工作环境,工人也很满意。”江苏一乡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江苏扬州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在督察期间被群众举报,不少环保公司的设备都在这个厂里生产,经查实,该企业存在新建项目未批先建、危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责令立即整改。该企业负责人称,以前他们觉得自身不是化工企业,也没有废水废气外排,所以认为环保跟他关系不大。经过环保督察,他们认识到,企业所用的废油漆桶、废机油不仅是污染源,更属于危废。企业成立环保小组,将环保工作与每个生产环节都挂起钩来。

  南通一家石化企业负责人原先对环保工作不重视,在线监测超标也没人过问,只在运行记录簿上签个字完事。经过这次督察,这家企业负责人意识到,他们既要管生产,也要管安全,更要管环保。他们制定了管理细则,除现有的在线监测系统外,每天还进行两次人工取样监测,一旦出现问题,全厂马上停产,问题不解决就不恢复生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江苏基层采访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意识提升,更是生产流程与工艺的完善,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提档改进的步伐。南通一家生物质发电厂原来因为环境污染被处罚,还“想不通”,在中央环保督察后,企业主动投入260余万元进行改造,大大降低粉尘和噪声污染,同时还建立环保巡查和考核制度,市、县环保部门领导都到这家企业督促整改,还组织专家对整改方案进行论证,帮助改进生产工艺,最后顺利解决污染问题。企业负责人终于想通了,“环保达标了,企业不仅实现提档升级,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江苏不少企业负责人看来,中央环保督察不仅对环境违法行为产生震慑,更对整个环保行业释放积极的信号。一位企业主称,以前在危废处置行业,一些不法企业为压减成本采取各种违法手段,长此以往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市场受到严重伤害。中央环保督察后,对危废行业进行规范化治理后,大家公平竞争,长远来说对行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贵州:贵阳水污染治理成绩获肯定

  2017年4月,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进驻贵州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8月1日,督察组向贵州进行督察反馈,而在一个多月后,贵州在9月中旬再迎环保部“水十条”督导组。

  贵州接连迎来督察组、督导组,贵阳水污染防治成绩获肯定

  2017年4月底,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进驻贵州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贵州省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严查严处群众投诉环境案件并向社会公开。截至2017年6月底,督察组交办的3453件环境举报问题已基本办结,责令整改1496件,立案处罚773件,罚款5995.8万元;立案侦查33件,拘留32人;约谈1180人,问责338人。

  5月底中央环保督察组结束后4个月,贵州再迎环保督导组。

  9月17日至21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商务部、卫计委及相关专家一行20人,分为水环境质量组、加油站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新或防渗池设置组、黑臭水体组等6个督导组对2017年贵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召开贵州省现场督导总结交流会。

  经过3天的抽查,督导组确认贵阳市无黑臭水体,充分肯定贵阳市在水污染防治行动中取得的成绩。

  据介绍,督导组共抽查现场点位22个。其中,水环境质量组现场检查了青山污水处理厂、市西河、贯城河、新庄一期污水处理厂、新庄国控断面、南明河干流等6个现场点位,对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数据,督导组发现贵阳市有13段河道疑似存在黑臭水体,随机抽取了科创北路河段、西部化工路北河段,观山湖区南门河、麦西河、小湾河等7段进行了现场核实,确认了贵阳市无黑臭水体。

  20世纪70年代,贵阳南明河还是一条可直接饮水的河流。2004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加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河道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自净能力完全丧失,黑臭现象非常突出,成为“失去生命的河流”。

  贵阳南明河虽历经多次整治,但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法,终究收效甚微,群众怨声载道,环境问题逐步演变成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2012年11月,贵阳市采取PPP模式,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社会资本合作方,重点实施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处理、臭气治理、生态治理等项目工程,仅仅两年,便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区域公司总经理高霖表示,南明河是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风向标,也是老百姓广为关注的项目,治理好了,居住在河两岸的老百姓从以前连窗子都不敢开,到现在水鸟都重新回到河边,可以说贵阳南明河通过PPP模式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已成为国内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范例,2014年被财政部列为全国8个首批新建PPP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的重点子项之一贵阳青山下沉式再生水系统,是国内首个出水标准达到地表水Ⅳ类、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成功案例,目前该项目被定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

  高霖表示,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工程,必须坚决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传统治理模式,要通过科学调研、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贵阳市南明河采用PPP模式,并创新采用了政府、民间“双河长”制,发动民间力量进行河道巡查,发现问题后由政府河长及时进行处理,形成有效合力,提升了南明河的管理水平。

  据悉,从2015年河道巡视至今,已发现施工废水偷排40余起,沿岸跑冒滴漏24次,投入河道巡视2300人次,清掏投入人工4000多人次,清除垃圾200多吨。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贵州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贵州地处“两江”上游,其中66%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可以解释为何水污染防治对其尤为重要。

  2016年以来,贵州25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落实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今年,贵州开始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为3000多条河流设置了2万多名河长。贵州全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经过努力,全省八大水系151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6%。同时,贵州省组织编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颁布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在全国率先设立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在赤水河探索建立12项生态文明改革制度,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李永华 刘照普 | 北京、江西、湖南、江苏、贵州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3期)

(责编:杨迪、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