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拉河畔赞幸福

王丽梅

2018年05月09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赞拉河畔赞幸福

美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红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生态的农特产品是小金特有的“四张名片”。

来自网络

迎着成都平原的濛濛细雨,经过汶川、映秀、卧龙,翻过海拔5000多米苍鹰盘旋、迷雾积雪的巴朗山、千峰竞秀的四姑娘山,我们一路颠簸来到川西北阿坝州小金县。

发源于四姑娘山海子沟的赞拉河(小金川)是大渡河的支流之一,流经莫尔多神山之间的小金县。小金即懋功,藏名赞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地势东高西低,赞拉河横贯向西,山峦耸立,河谷平坦。人们记住小金的是红色文化,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召开了两河口会议,红军西进康巴和金川县,在三关桥曾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三关是小金通往金川县和甘孜州丹巴县等地的必经关口,有小三峡之称,赞拉河在山崖中冲出一条狭窄的天堑,这里地势险要,河水湍急。三关桥横跨赞拉河,清代为木桥,1924年改建铁索桥。沿赞拉河有一堵用碎石砌成的一人高的防护墙,墙的每个垛口上都用水泥镶嵌着一块拳头大的石头,这是嘉绒藏族的习惯。

三关桥仍保持着初建的样子,铁索桥的护栏上被过往的藏族百姓系上了五颜六色的经幡。走在桥上,河谷的劲风呼呼地吹,鼓荡起一片片经幡发出“呼啦啦”的声响。美沃镇党委书记曾广荣介绍,嘉绒藏族信仰佛教,百姓把经幡系在桥上,一是祈求佛祖保佑过往的百姓平安,二是河风吹拂经幡时发出的声响就是他们诵经之声,也是祈福之声。站在桥上,东望赞拉河从峡谷冲出,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西望碧水急流,农田千顷,桃红柳绿,绿树掩映着的村寨依山傍水。

过了三关桥,沿着河边通向村庄的路,远远就望见绿树红花掩映下的画着海螺、宝瓶、吉祥结等藏八宝图案的民房山墙。路边坐着几位年长的村民,他们围拢在一起像是在议论什么重大的事情,不时有村民跟曾书记打招呼。因为方言难懂,曾书记随后告诉我们,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了,村里的人们都在忙着筹备老人的葬礼。经过几幢依山而建的民居,眼前便是一片开阔的菜地。不远处有几树嫣红的桃花,百米之外有一大片嫩绿的柳树林,川西高原清新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眼前是一个丁字路口,路边竖立一块大石,上书红色的“感恩”二字。自从来到小金,听当地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恩”,但真正看到石头上的字时,我的心头还是涌起一股暖流,眼里一热。汶川地震后,受江西、浙江等省支援,经过灾后重建,小金发生巨变,只有经过大灾大难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感恩的深刻寓意。

曾书记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个只有百余户、四百多人、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三关桥村。如今,很多村民在河对岸的县城做生意,不少村民每天早晨到县城卖菜,还有一些农户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火爆。

我们要去拜访的高蓉,在10年前抗震救灾时是小金的名人。高蓉早前在县城经营水产生意,汶川发生地震后,通往汶川的很多路都不通,全国各地运往汶川的救灾物资无法进入,距县城十多里的猛固桥白塔边的公路是唯一一条进入汶川的生命线。得知这一情况,高蓉和朋友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家做好盒饭,带着纯净水和鸡蛋,领着上高中的女儿来到猛固桥,为进入汶川运送救灾物资的司机或志愿者送盒饭、送水和水果。那些日子,高蓉和女儿冒着余震的危险,顶着高原上炙热的太阳,天天做几锅米饭,炒很多菜,搭出租车赶往猛固桥,义务为抢险救灾人员服务。高蓉的义举,感动了去汶川抢险救灾的各地司机们,他们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小金的百姓将来自全国各地抢险救灾的人视为亲人,他们常常含着热泪将一个个盒饭、一瓶瓶水送到救灾抢险人员的手里。当高蓉给我讲起当年的情景时,她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女儿当年还在绵阳读高中,后来,女儿将这段经历写入作文获得了全市征文一等奖。

如今,高蓉有个心愿,希望将三关桥村发展成为集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为一体的民宿村,让家家户户都走上富裕之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09日 第 03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