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之乡”砍板栗

2018年05月24日18: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长得好好的67亩板栗树,毫不犹豫全部砍掉,换种上了只有30厘米高的红松苗。陈希金在12年前的这一举动,被全村的人都认为是“疯”了。可12年后的今天,看着苍翠挺拔的红松林和出产的光亮饱满的松子,加上一年6万多元的收入,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老陈算明白了67亩山林账。

而在陈希金的心里,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一笔生态账,长远账。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柱子村山多地少,种板栗有40多年光景,是远近闻名的“板栗之乡”,全村最多的时候种植了13000亩板栗。板栗虽然种得多,可村民们并不富裕。

2004年,陈希金当选了村委会主任,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是他最大的心愿。陈希金知道,村里种的板栗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制约,上市晚、价格低,村民忙了一年,一亩板栗也就收入二三百元,只赚个工钱。

让陈希金更忧心的是,板栗树对当地水土造成严重的破坏。每到夏天,“下一场大雨去掉一层皮”,黑土层越来越薄,“不仅板栗的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到最后满山光秃秃的,就剩下沙子和岩石,农民说这叫‘种地种下坡了’。”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希金下了决心,这样的事决不能再干了。

听说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正在研究红松嫁接,陈希金马上带领村干部去考察,得知嫁接后的红松比当地野生的提前10年结果,松子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3倍以上,他和村干部眼前一亮。2005年春天,陈希金从专家那里拿回30棵接穗和当地野生红松树苗进行嫁接实验,当年秋天,看到有28棵树苗茁壮成长起来,陈希金的眼睛湿润了。

陈希金认准了这些不起眼的小树苗,能够给全村铺成一条长远的致富路。可真要干起来,村里的百姓还是拿捏不准,谁也不愿意先冒这个险。有的说:“我年纪大了,等见到钱那一天,我也完了。”还有的说:“板栗虽然挣钱少,毕竟是个来钱道,种了几十年了,不舍得砍掉。”

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陈希金和4个村委会干部利用冬闲时间,带着小黑板,骑着摩托车,顶风冒雪为村民讲课。一次因为路滑连人带黑板从摩托车上摔出了老远,粉笔摔得粉碎。而当讲课时听到村民发自内心的掌声,陈希金感到自己的苦没有白吃。

要给村民们打个样,陈希金决定砍掉自家全部67亩板栗树,第一个种上了红松苗。砍树遭到了老伴儿唐振芬的强烈反对:“你一下子全砍了,让全家人怎么活?”他理解妻子的心情,也理解村民的苦衷,他更懂得栽种红松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效益长远,如果自己都砍不下去,石柱子村将来就会失去青山绿水,脱贫致富也遥遥无期。

考虑到大部分村民不愿意砍掉板栗树的实际,也考虑到红松苗生长期间村民们的收入来源,陈希金又想出了“逐步取代法”,先在板栗树间种红松苗,等红松长成见到了果实,再把板栗树砍掉。2006年春天,在陈希金的带领下,8000亩的红松苗栽种到了板栗树间,也种下了石柱子村的希望。

12年后,石柱子村换了一番景象。唐振芬看到67亩红松已成一片绿色的林海,高兴地说:“去年就收入6万多元,今年赶上果实结得多,挣上10万元没问题。”很多早期栽种红松的村民也尝到了“甜头”,69岁的村民沙德州逢人便说:“我小时候听说过摇钱树,现在是开眼界了,红松树就是摇钱树呀。”第3村民小组组长张祥在陈希金的劝说下,砍掉自己80多亩的板栗树,全部种了红松,现在他几乎天天上山看树,算计着每棵树能结多少松子。

放眼石柱子村周围群山,有的是红松林带来大片大片的新绿,有的是板栗枯枝树下呈现出点点绿色。“现在村里还有2000亩板栗树,我们都在树下种上了红松树苗,真希望‘板栗之乡’早日变成‘红松之乡’。”陈希金说。(记者 王振宏 于力 洪可润)

(责编:初梓瑞、庄红韬)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