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定规模 以水定产业 以水定结构 民勤治沙之变

付 文

2018年06月04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民勤治沙之变(美丽中国·和谐共生)

消失半个多世纪后重现碧波的青土湖。

本报记者 付 文摄

年均降水仅1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就占90.34%。从地图上看,民勤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前沿,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中心,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甘肃武威市民勤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鏖战的历史。在长期同风沙的斗争中,民勤人民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民勤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2016年的17.91%;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09年监测结果相比,民勤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6.26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6万亩。

形势变,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91%

民勤地区古称“潴野泽”,是一片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在明、清时期,民勤还有大小湖泊160多个,“土沃泽绕”“可耕可渔”。一次次大规模移民和土地开垦,加之上游来水减少,民勤大小河流、湖泊渐渐萎缩。据《民勤县志》记载:古河流干涸的冲击沙,形成危害绿洲的“沙库”。

从治沙历史来看,民勤治沙经历了起步、相持、发展、停滞、加速发展5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在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曲折和困难中不断前进。民勤县林业局工程师张世虎告诉记者,从1997年到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3.02万亩,工程压沙58.19万亩,防沙治沙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阶段。民勤全县生态建设步入以项目为带动,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全民广泛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轨道,县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5月21日清晨,民勤县狂风大作,天空也灰蒙蒙一片,但并未见到明显沙尘。“这最大风力得有8级。可是你看,空气中扬尘并不多,要在以前,早就是沙尘暴了。”在老虎口西沙窝,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陶海璇带领记者实地查看治沙成效。

“过去,这里沙患如虎,老百姓只能虎口求生,因而得名老虎口。”陶海璇说,老虎口曾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以前沙丘相连、流沙肆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沙尘暴一年有20多次。过一次沙尘暴,羊甚至能踩着沙尘上房,农民院子里能清理两三架子车沙子。”

自2008年开始,民勤在老虎口地区大规模压沙造林。“工程2014年完工,压沙造林10万亩、人工封育2.4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全域面积17万亩。”陶海璇说,眼下这片梭梭已经长大成林,主要以日常管护为主,“有7名护林员每周巡视,禁牧、禁采”。

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沿着绿洲一路流向东北方,最终汇入青土湖。

5月21日下午,在青土湖地下水位监测点,记者看到实时地下水位为2.95米,较2007年上升1.07米。如今的青土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有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游弋。记者当天结束采访返程时,还遇见了一群野骆驼,总量在20峰左右。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石羊河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3.94多亿立方米,是1972年以来过水量最多的年份。”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魏多玉说,到2017年,青土湖水面达到26.6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

民勤县委常委、副县长刘瑞光说,近年来,当地将防沙治沙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

截至目前,民勤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55.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91%。

做法变,面向专业治沙团队招标

一说起1993年5月那场特大沙尘暴,民勤县欣荣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贵荣就心有余悸。当时,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57万亩,小麦、玉米、瓜类等作物90%的幼苗被风沙卷走、打死或者冻死;倒折树木1.5万多棵,埋压固沙林1.6万亩。

母亲和姐姐在绝收的庄稼地里伤心的样子,何贵荣至今仍会想起。2010年,何贵荣成立了80多人的治沙队,2010年改称现名,至今已经累计压沙造林3万多亩。

何贵荣说,别小看这个名称变化,这背后折射的是民勤治沙由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的“零打碎敲”治沙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现在,民勤每年划定治沙区域,然后面向社会招标。只有有资质、有经验、有成效的专业团队,才能获得招标资格。

“一般每年10月底到12月压沙,来年3到5月栽树。林业局的考核标准,是3年内梭梭成活率不低于90%。”何贵荣说,去年他的公司中标4600亩,不久前已经全部完成。

在民勤,治沙造林也是各级干部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刘瑞光说,民勤将防沙治沙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持之以恒地开展干部职工义务秋季压沙和春季造林活动。同时,从长远规划着手,结合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实际,科学编制全县防沙治沙规划以及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区域治理规划,全县防沙治沙工作按规划、有计划稳步推进。

“我们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把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把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刘瑞光说。

理念变,治沙不再是任意扩大绿洲面积

在青土湖,和沙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德荣,已经尝到了梭梭树带来的甜头。由他牵头成立的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青土湖边的梭梭沙地。“承包是免费的,我们在树下种植肉苁蓉,也由我们负责梭梭树的日常管护。”何德荣说。

陶海璇也告诉记者,老虎口林区已有10万亩梭梭承包给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用来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总经理叶文明说,目前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到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据统计,2017年民勤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50元、比“十一五”末净增6032元,其中来自沙产业、工程压沙的收入占比达到36%。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如今民勤治沙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压沙造林8万亩,是历史最多的一年;今年计划再压沙造林9万亩。”刘瑞光表示,如今民勤治沙并不是任意扩大绿洲面积,而是根据水资源承载量决定生态建设规模,实现人沙和谐。

民勤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耕地44万亩,淘汰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绿色农业。

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实地监测,民勤绿洲外围尚有流沙不同程度地对绿洲及道路、水库等设施造成危害,急需治理的面积有24.91万亩,且全县绿洲外围压沙造林区域中有21.6万亩人工灌木林处于退化枯萎状态。根据规划,当地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这些地区整治。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4日 14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