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回归不再是期盼

2019年01月24日08:22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一江碧水回归不再是期盼

图为在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净化池旁,负责设备调试的工作人员向检察官介绍污水处理过程。 记者 战海峰 摄

期盼这一江碧水回归,可能没人比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人李进更加迫切。

“以前我到江边散步,走到这里都要绕过去,太臭了!”1月23日,在朱沱镇汉东村江边,李进指着排污口告诉回访的检察官范晖。

故事还要从2018年4月的一份检察建议说起。

“污水排入长江影响生态环境,给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接到群众反映后,永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三部立即立案审查,依法开展监督。

检察官调查发现,朱沱镇有近两万名居民,日污水排放量为500吨左右。该镇在2012年进行风貌改造时,虽将老场镇雨污分流,但由于污水处理厂未建成,

所有雨水、污水仍汇聚在斗台石排污口直排入长江。

“以前朱沱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采用的是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朱沱镇环保办主任陈涛向检察官坦言。

因朱沱镇政府未及时履行相关职责,2018年4月10日,永川区检察院向该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并加强日常环境监管。

很快,朱沱镇政府向永川区检察院回复整改情况,承诺将监督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全镇污水排放问题,同时加强日常监管,第一时间发现、处理问题。

说到做到,朱沱镇政府迅速增加3台污水处理器进行应急处理,日处理污水达800立方米,基本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几个月后,位于汉东村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初步建成,目前每天可处理1200立方米生活污水。

“今后污水处理厂可日处理生活污水4600立方米,出水标准为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最高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直排问题。”镇环保办工作人员周之伟自豪地说。

在离长江边不足500米的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经过物理净化的生活污水会进入微生物净化池,进行微生物处理,再次经过物理沉降,达标后才会排出。

负责设备调试的工作人员刘东洋告诉检察官,等两公里外的污水提升泵站建成后,朱沱镇上所有的生活污水将全部到这里处理。

说起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管已经建成几个月,一旁的李进仍激动不已。

“我们是看着污水处理厂建起来的。”李进告诉记者,开始建设的时候,用电用水不是很方便,周围群众都会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这也是污水处理厂几个月就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周之伟说,当时厂址上有两处民房,得知要建污水处理厂,房主没有任何迟疑,说搬就搬。

走访完污水处理厂,记者跟随检察官沿江徒步两公里走到斗台石排污口。

在这里,记者看到,4台应急污水处理器正在不间断运行中,处理后的水清澈没有异味。

污水处理器旁,一处正在紧张施工的小型建筑工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就是正在修建的污水提升泵站。”周之伟告诉记者,目前通往污水处理厂的管道已经铺设完毕,就等泵站建成了。

正在施工的重庆环投公司工作人员吴辉告诉检察官,“正式动工修建刚刚20多天,我们的目标是春节前正式投入使用。”

“朱沱镇是万里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镇,有着13.6公里的长江岸线,风景如画,我们发出检察建议,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努力推进整改,目的就是保护好朱沱人民的生活环境,筑牢重庆长江第一道生态屏障。”永川区检察院检察三部主任吴军告诉记者。

据悉,为聚焦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生态保护,重庆市检察院决定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开展“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因办案效果良好,该案被重庆市检察院评为“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记者手记

离开朱沱镇时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壮美的江面波光粼粼,风景如画的江边再次迎来了散步的人群。

其实,污水超标排放早被提上镇政府议事日程,但因污水处理厂建设需多部门协调、争取专项资金,并在建设论证时几易方案,导致建设工期耽搁,直至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正如重庆市检察院检察五部负责人所言,该案的办理,体现了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在公益诉讼保护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重庆检察机关为期两年的“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中,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将被依法整治,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改善。(记者 吴晓锋 战海峰)

(责编:施麟、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