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联防联治

2019年04月08日18:01  来源:科技日报
 

遭遇污染天,雾霾来自何方?这曾是困扰气象部门的一道难题。

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日前表示,如今依托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长三角的大气污染可以“追本溯源”,进行源头治理。

据气象部门表示,平台于2018年建成,着眼于大气污染精准治理、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环境中长期调控三方面,增强长三角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为了保障长三角地带气象联动,由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雷达同步观测。雷达的协同观测为预报气象过程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协调观测体系建成之前,气象信息必须在雷达扫描18—20分钟后,才可以看到完整映像,如今仅需3—8分钟就能看到部分映像并做出气象预测”。陈奇说,大数据实现雷达同步观测,切实改善了之前气象预报的时间滞后,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对灾害天气短临预报的精细化需求不适应等,并对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和上海城市智慧气象奠定了基础。

陈奇表示,通过该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提升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并实现长三角地区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以前依托本地数据,只能看到污染物起来了,然后消散,却无法查清污染过程的成因。”陈奇表示,如今通过联动平台,长三角区域内的大气污染更加有迹可循,气象部门便有基础去分析污染天气背后的成因。而对环保部门而言,更为防控污染源排放提供了良好支撑。据上海气象部门表示,下一步,还将组织继续完善长三角区域气象集约、协作、互通的工作机制,并在平台上搭载海洋气象板块。

此外,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去年在黄浦区开展气象服务巨灾保险试点,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风险防控延伸方面作出成效,打造了政府精细化社会治理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是国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首创之举,并入选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业务创新三大案例。今年将继续深抓城市精细化管理,建成长三角旅游气象中心,届时将为上海城市旅游业提供更为全面的气象服务。针对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将继续突破区域风险预警机制,面向国际,打造前沿化、现代化、全面化的上海智慧气象体系。(葛跃辉 记者 王 春)

(责编:初梓瑞、庄红韬)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