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上海 逾百吨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本报记者  田  泓
2020年04月03日10: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下午3点,李明忙里偷闲,走进公司食堂吃饭。

  他是上海城投集团下属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处公司”)收运员,每天要和同事们穿梭于上海的4100余家医疗机构、115家发热门诊医院、1家定点医院,还要动态对接集中隔离点及机场、道口。

  “日产日清,全程无害。”固处公司总经理李传华介绍,公司要收运处置全市每天产生的100多吨医疗废物。1月19日,公司提前预判,迅速成立80人的疫情防控医废应急工作组,在87条常规医疗废物收运路线外,专设15条疫情医疗废物收运路线。

  “我们采用‘白+黑’模式,确保医废收处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李传华解释,所谓“白+黑”,是指日间收运普通医废、夜间收运疫情医废,“定时、定人、定线、定点收运疫情医废,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匆匆吃完饭,李明就和同事们来到厂区,按岗前安全规范培训要求,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头套,全副武装。有的队员还穿上了尿不湿,以应对接下来七八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

  “疫情医废收运严格执行最高防护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选择夜间收运,是为避免道路拥堵和市民恐慌。”固处公司物流中心经理王浩说。

  确认防护用品穿戴达标,物流调度主管张燕铭向当天值勤的45名收运队员分发收运路线、医疗机构名单。下午4点,队员们3人一组,驾驶15辆疫情医废专运车直奔目的地。

  53岁的李明是收运队中的6名党员之一,退伍后从事环卫运输工作已经15年,曾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H1N1流感等综合演练。应急收运队组建时,李明带头报名参加。

  李明这一组的终点是位于浦东新区的滴水湖,从嘉定区朱桥厂区出发,单程100多公里,沿途要与13家医院和隔离点对接。

  疫情医废包括疑似病人的采样试剂、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和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医疗机构和隔离点按规定先对疫情医废进行消毒。李明和同事们到达后,在发热门诊或隔离点的清洁区交接。在用可溯源管理的电子标签扎带密封的基础上,还需对疫情医废实施双层包装,并增加一次性耐压硬纸箱密封,做好标识,全程冷链运回。

  留在厂区的王浩,要和张燕铭一起根据每天产生的疫情医废量及时调整收运力量、线路,精确计算路程、时间、点位。作为疫情医废应急收运的第一联系人,王浩24小时开机,随时和医疗机构协调沟通、优化流程,“刚开始每天接听上百个电话,现在应急小组配了4个接线员,轻松多了。”

  晚上10点,李明驾车返回厂区,卸料入库。疫情医废处置区拉起隔离警戒线,机器自动抓取装有疫情医废的周转箱,送至专门的处置线消毒后,投入上千摄氏度的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整个处置流程全自动化,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系统相关参数。

  刚刚完成卸料入库,李明和同事来不及休整,又开始对运送车辆实施消杀。忙完所有工作已是凌晨,李明笑言:“这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可以大口喘气、大口喝水!”

  “傍晚出发、夜晚作业、凌晨归家,是疫情防控期间医废收运人员的工作常态。”固处公司党总支书记华青说,“疫情医废处置的国家标准是要求医废从产生时起48小时内完成清运处置,我们的标准是最长24小时,目前处置的最短时间纪录是12小时。”

  “安全交底—交接装车—冷链运输—卸料入库—焚烧处置”,短短20个字的处置流程背后,是68名应急收运队队员每天10到12小时、平均250公里日夜兼程的坚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3日 13 版)

(责编:杜燕飞、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