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周:专家带你一起识灾避灾

2020年05月13日09:58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丁亦鑫)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为此,自然资源部举办了“自然资源云讲堂”活动,邀请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专家陈红旗、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专家董剑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专家原野与网友分享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的认识与防治。

风暴潮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说起自然灾害,大家脑海中也许会马上浮现出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排山倒海”的画面。但其到底有哪些类型?陈红旗解释道,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六种。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占90%,突发性强,危害大。

关于海洋灾害,董剑希表示,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海洋环境灾害,也包括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还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质灾害。

他指出,在我国,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数据显示,渤海湾、莱州湾、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广东珠江口和海南东北部省为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区。

提起海啸,许多人对此有很强的感性理解和认识。原野指出,海啸灾害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发性,现代科学研究还无法有效的预测海底地震的发生;第二是海啸波传播时间快,留给政府和公众的响应时间很多;三是由于其突发性,往往会在沿岸引发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面临两大考题

自然灾害往往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灾害防治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灾害到来之前有哪些信号?该如何收取这些信号,从而对灾害的防范有所准备呢?

陈红旗指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面临两大考题:一是隐患在哪里,二是什么时候发生。比如,识别山体隐患有三大标准:一是山高坡陡、土石松动。二是坡脚崖边、沟口谷底。三是切坡堆填、缺乏防护。大量案例表明,最大的隐患是公众认识不足,麻痹大意,造成伤亡。

董剑希介绍了风暴潮的监测预警方式。他表示,观测与预报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风暴潮观测主要依靠潮位观测网来开展,目前有200多个潮位观测站,都是分钟级的观测数据,此外,卫星遥感,视频摄像头等也可以开展部分观测。预报员依据潮位的变化、天气系统的发展来发布风暴潮警报。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

当我们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时候,提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董剑希提醒,一是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修复红树林、盐沼湿地、珊瑚礁、牡蛎礁、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采用自然的方式有利抵抗风暴潮灾害;二是开展海堤工程和海堤生态化建设,如在堤前重构湿地带,种植被称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保护堤防、提高了减灾能力;三是提高风暴潮观测、预报和风险评估能力,为风暴潮灾害风险防范做充分准备。减少风暴潮期间外出活动,加固渔业捕捞设施、养殖设施以及海上生产设施,加强巡查维护,做好防御抢险工作。

地质灾害如何防治?陈红旗指出,若能根治,当然是最佳选择。全国近三年,计划通过隐患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减少受威胁人员300万以上。他建议,从搬迁、工程治理、规划管控。 

(责编:丁亦鑫、李昉)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