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人树共生好风光(新征程·新步伐)

刘发为
2022年01月11日08: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作家梁衡在《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中的开篇之语,探讨了人与树的关系,给人以启迪。

  放眼历史,人与树的关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初,人类在森林中生活,森林是人类的家园;渐渐地,人们走出森林,但树木仍然给人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后来,无尽的索取,过度的砍伐,让森林日渐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一切警示人类反思发展之路。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生态,越来越懂得要注重人树共生,绿色发展。

  纵观这变化其中可以发现,人与树的关系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生态层面,三是文化层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人与树的关系,那这句可能比较贴切:树,供养着人类,提供着美感,记录着历史。

  树木是人类的怀抱,从古到今皆如是,树之不存,人将无地可处。

  沙漠常常被人形容为“死亡之海”,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了树,而一旦没有了树,一方土地的生机就会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大兴安岭,踏入贵州山区,正是因为树木给游客带来身心的愉悦。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机,那绿色一定当之无愧,而这份绿色正是来源于树木身上。

  树木给人类提供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基因里始终保留着树木的印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走进大自然,与树木为伴,听鸟儿歌唱,甚至我们看到描写树木的文字就会兴奋,就像《树梢上的中国》,听到关于树木的旋律也会沉醉,就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树文化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有许多正是受人与树的关系启发而写就,就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写的那样,树木是中华文化的一张不可缺少的名片。

  我们看树,既要从自然的角度看,也要从文化的角度看。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一段或短或长的历史,是活着的时间坐标,是能与人对话的生命符号。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树木就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树木不仅是留住人类的文化记忆,更是在保护人类未来的发展潜力。

(责编:李楠桦、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