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合龍 本報呼和浩特7月10日電 (記者吳勇)近日,隨著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鋪設完成,一條長達1856公裡的防沙阻沙鎖邊林草帶實現全線閉合,標志著位於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合龍工作完成。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最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之一,境內分布的三大沙漠總面積達9.47萬平方公裡,佔內蒙古沙漠總面積的83.04%。
晒被子后的“太陽味”是什麼?(把自然講給你聽) 陽光照射到被子上時,紫外線會激活被子表面織物中的小分子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醛、酮等有機化合物,在低濃度下聞起來氣味宜人 夏日炎炎。趁著天晴時晒晒被子,是很多人的生活日常。
法治之力提升生態顏值(法治頭條) “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審結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21.9萬件﹔判令責任主體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共計96億元,同比增長87.5%……”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24)》,交出環境資源審判2024年度“成績單”。 近年來,我國環境資源審判有哪些新成效新亮點?人民法院如何更好筑牢守護綠水青山的司法屏障?記者進行了採訪。
神奇!可可西裡出現機器藏羚羊 7月7日,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可可西裡卓乃湖附近,一隻由5G超低時延網絡與AI算法雙重加持下的仿生機器藏羚羊正“努力”工作,實時對藏羚羊種群進行“無感化”觀測。 仿生機器藏羚羊的AI視覺識別系統可實時捕捉藏羚羊的遷徙軌跡、覓食行為及幼仔成長狀態,通過5G網絡將數據毫秒級回傳至后端平台﹔智能分析模型則能自動篩選關鍵信息,生成種群動態報告,為科研團隊提供精准決策依據。
生態產品激活綠色生產力 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商全球發展綠色轉型”。作為中國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論壇,該論壇自創辦以來致力於推動相關理念傳播與實踐探索,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書寫治水安邦、興水利民新篇章(編輯手記) 興水利,治國大事。溝渠連通織密“毛細網”,抗旱保灌,興業富民﹔重大工程貫通“大動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應對汛情擰緊“安全閥”,防災減災,力保安瀾…… 《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日前印發,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的又一重大部署。
水利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王仁宏)國家水網建設是江河保護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陳敏表示,近年來,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推進水網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系統推進一批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和省市縣級水網建設,打通水網的“最后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