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 | 珍愛呵護土壤 共同守護淨土
土壤是萬物根源,承載著人類的衣、食、住、行,它的健康關乎人類可持續的未來。雖然土壤具備自我調節能力,但一旦土壤中的污染物超標,土壤的自我調節能力將隨之減弱。我們可以為防治土壤污染做些什麼?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讓我們了解土壤、學習保護土壤知識,共同守護淨土。
“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開局順利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董絲雨)記者近日從“三北”生態用水戰略研討會上獲悉:目前“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開局順利,已開工項目22個,共完成造林種草608.07萬畝。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表示,要持續推進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必須重視和解決工程建設的“卡脖子”問題。
各地積極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 本報贛州12月3日電 (記者楊顏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在江西贛州信豐縣舉辦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根據《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國家林草局計劃用3年時間引領各地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建設一批示范模式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機制措施。
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達78.4%以上 本報貴陽12月3日電 (記者陳雋逸)日前,《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印發,提出到203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78.4%以上,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生態效益更加顯現。《實施意見》提出科學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全面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
銀杏為何被稱為“活化石”?(把自然講給你聽)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從形態學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認識植物進化中間環節的重要研究材料。加強就地與遷地保護,是保護“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途徑近期,多地迎來銀杏最佳觀賞期,景點、街巷、公園……市民們紛紛“打卡”,定格金色美景。
這輩子與地圖結緣(自然之子)
陳昱在翻閱地圖集。
本報記者 王永戰攝核心閱讀年過九旬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原研究員陳昱,從事地圖編制工作數十年,從國家地圖集到省份地圖集,從遙感地圖集到專題地圖集,從紙質地圖集到電子地圖集……這些成果推動了我國地圖學事業的發展。
在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中擔當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
多方合力 守護候鳥遷徙 11月18日,11隻因暴雪掉隊、受困吉林長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天津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被成功放歸自然。當天,天津市規劃資源局、吉林省林草局在七裡海濕地聯合舉行候鳥放歸活動,掉隊的東方白鸛與遷徙至此棲息的2000余隻東方白鸛會合,繼續南遷。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提高 本報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王浩)近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正式發布《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22年)》(簡稱《公報》),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五部分。《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25.55萬平方千米,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88萬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壩5.72萬座。
法治護航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深閱讀) 前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一批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進一步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公益訴訟辦案工作走深走實。近年來,在河南省沿黃流域,當地的檢察機關著力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用法治力量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與大熊貓頻繁相遇 我國多舉措提升大熊貓種群保護水平 從“難以相見”到“頻繁相遇”—— 我國多舉措提升大熊貓種群保護水平 11月17日,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在四川成都揭牌。該中心整合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兩家科研機構資源,聚集全國大熊貓科研優秀團隊,是大熊貓科研合作交流的世界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