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駛向“未來” 7月23日上午,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的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內,國內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披挂彩旗、裝飾一新。 10時許,隨著一塊彩綢從船體滑落,“未來”二字瞬間顯現。
“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范式發布 記者23日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劉世榮院士團隊發布了“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范式,構建起氣候—樹種—立地精准匹配體系,為我國新一輪國土綠化與碳中和協同目標提供了科學支撐和空間布局依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通報》。
東北亞綠色甲醇供應鏈全線貫通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蘊 通訊員林紹杰)7月15日,在大連海關所屬大窯灣海關的監管下,中國船舶燃料大連有限公司為“中遠海運洋浦”輪成功加注500噸國產保稅綠色甲醇燃料。這是東北地區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綠色甲醇加注業務,標志著東北亞綠色甲醇供應鏈全線貫通。
銀川電網新能源裝機佔比突破50%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迎霞 通訊員戴文東)7月18日,隨著寧夏寶鑫光伏發電有限公司銀川第十四光伏電站寶新Ⅱ線的成功啟動,銀川電網裝機總容量達到392.84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200萬千瓦,達到212.36萬千瓦,裝機佔比突破50%。
長慶油田頁岩油日產量突破1萬噸
圖為位於甘肅慶陽市的長慶油田頁岩油扇形井網採油平台——合H9平台遠景。
高久雲攝
本報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丁怡婷)記者23日從中國石油獲悉:我國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頁岩油日產量首次突破1萬噸。
滑雪場的夏天,在忙什麼?(美麗中國) 冬日銀裝素裹、熱鬧非凡的滑雪場,夏天成為避暑旅游熱門地。 植被恢復、固土保水,開發自然環境優勢、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如今,一些滑雪場利用夏日“窗口期”,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拓展冰雪經濟更多可能。
2024年全國農業用水量較2023年減少24.0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李曉晴)近日,水利部正式發布《中國節約用水報告2024》。《報告》顯示,去年全國農業用水量較2023年減少24.0億立方米,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635.8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580﹔全國工業用水量較2023年增加0.8億立方米,其中火(核)電工業直流式冷卻用水量較2023年減少12.5億立方米﹔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27升每天。
遼寧四部門協作執法查獲違法違規漁船 本報沈陽7月21日電 (記者劉洪超)記者從遼寧省海事局獲悉:目前正值海洋伏季休漁期,遼寧省推行海事、海警、漁政、公安等四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先后組織10余次全鏈條集中整治行動,並通過建立省級伏季休漁執法信息互通機制,形成“互動治理”執法新模式。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出動執法人員4.21萬人次,查獲違法違規漁船824艘。
廣西林草種質資源普查發現27種植物新物種 本報南寧7月21日電 (龐革平、張雷)記者從廣西第一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廣西歷時4年完成第一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共登記優良單株及特異種質資源1.85萬余份,首次全面掌握了廣西林草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與數量情況,為后續研究與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次普查共採集植物標本70101份、DNA樣本12648份,採集並保存各類林草種子2293份,發現27種植物新物種、42種廣西新記錄物種和5個登記新品種。
“三伏天”為何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把自然講給你聽) 入伏后,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地表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近地層增溫明顯 7月20日入伏。俗話說,“熱在三伏”,那麼,“三伏天”為何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從氣象上分析,太陽光首先加熱地面,地面再通過紅外輻射、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把熱量帶給空氣。
“蝴蝶大爆發”,哪裡才得見?(把自然講給你聽) 豐富多樣的天然植被,為孕育多樣的蝴蝶物種提供了條件,蝴蝶集中羽化,與蝴蝶的習性有關 最近,在雲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河谷山林,大量蝴蝶集中羽化,形成壯觀的“蝴蝶大爆發”景觀,吸引許多游客前來,贊嘆不已。 作為有翅膀、會飛翔的昆虫,哪裡有適宜的溫度、充足的食物,蝴蝶往往就會出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