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雙碳”目標落地與全球綠色協同 本報電(澤成)日前,由科技部主管的全國性非營利學術團體創新方法研究會在京成立了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圍繞國家“雙碳”目標,發揮“榕樹效應”,構建“綠色伙伴計劃”創新引擎,打造國際金融、國際合作、國際新媒體三大連接器。 啟動儀式上,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榮譽主任劉燕華說:“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西遼河干流年內再次實現全線過流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王仁宏)據水利部消息,9月13日23時,西遼河汛期全線過流調度取得重要進展,干流補水水頭到達安樂屯,與下游既有水面銜接,西遼河干流年內再次實現全線過流,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據悉,自2020年起,水利部持續強化西遼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抓住春季冰雪消融、汛期雨洪資源充沛等有利時機,接續實施春、夏關鍵期生態補水,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調度成效顯著。
中國荒漠化治理獲國際贊譽 據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4日電(記者李雲平、趙澤輝)9月13日至1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多國駐華使節及聯合國相關組織代表實地考察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等地的荒漠化防治成果。 來自哈薩克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國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使節、代表探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沙棘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烏蘭布和沙漠黃河岸線流沙聯防聯治示范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和鄂爾多斯市恩格貝生態示范區等生態建設現場,深入了解中國“三北”工程在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實踐。
第三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完成督察反饋 本報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9月11日至13日,第三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山西、內蒙古、山東、陝西、寧夏等5省區,以及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3家中央企業反饋督察情況。 督察組指出,總體看,此次被督察的省份和中央企業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第三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完成反饋 記者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獲悉,2025年9月11日至13日,第三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山西、內蒙古、山東、陝西、寧夏等5省(區),以及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3家中央企業反饋督察情況。 總體看,此次被督察的省份和中央企業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2025年黃河第二次調水調沙啟動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從水利部和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獲悉,黃河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庫8日啟動聯合調度,下泄流量增加至2500立方米每秒,標志著2025年黃河第二次調水調沙開始實施。 受近期降雨影響,近日黃河中游支流渭河出現明顯漲水過程。
知野、愛野、護野共建共享生態文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放眼全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與自然更和諧的背后,不僅是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過程,更是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弘揚生態文化、共建美麗中國的最廣泛共識。
澎湃綠能 繪就無限風光
2024年全國發電量超10萬億千瓦時,佔全球1/3﹔“十四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14億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綠色低碳發展舉世矚目
我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超二十八萬平方公裡 本報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王浩)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十四五”以來,我國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區域治理加快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到2024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8.17萬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83%。 2024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由2020年的269.27萬平方公裡下降到260.19萬平方公裡,水土流失狀況穩步好轉,持續呈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良好態勢,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71.85%提升至2024年的72.83%。
中國資環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試運行 本報天津8月28日電 (記者靳博)8月2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在天津開啟試運行,首批引入中資環綠色供應鏈、啟源芯動力、新之科技、新源易程等資源循環產業鏈企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進入實踐階段。 作為“央地共建、產城融合”的重點項目,該示范基地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總用地面積26.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示范基地規劃了產業廠房、綜合辦公大樓以及零碳主題公園等功能區域,致力建成國際領先的“零碳園區”,打造全球循環經濟新范式。
廣西發布首批碳匯造林主推樹種 本報南寧8月28日電 (記者張雲河)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發布首批碳匯造林主推樹種,包括桉樹、黧蒴錐、木荷、香合歡(黑格)、閩楠、米老排、紅錐、楓香、任豆、火力楠等10種樹木,它們憑借優異的固碳能力與適應特性入選。據測算,首批廣西碳匯造林主推樹種在中等立地條件下20年生樹木,每公頃碳儲量可達94—397噸,將為提升廣西生態碳匯能力提供重要支撐。
貴州發現新物種大婁山繡線梅 本報貴陽8月28日電 (記者陳雋逸)日前,貴州大學科研人員在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薔薇科繡線梅屬新物種大婁山繡線梅。相關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鑰匙》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