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作出貢獻 據新華社日內瓦12月11日電 (記者陳斌杰)世界經濟論壇先進制造業和供應鏈中心主任奧爾古德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並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作出貢獻。 10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關於制造業和供應鏈未來的報告。
城市增綠 生活添彩(快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明顯提升老百姓獲得感,老百姓體會也最深刻。” 從城市休閑公園、口袋公園,到小微綠地、村頭片林,再到“拆欄透綠”“無界開放”,北京正不斷推進百姓身邊增綠、即時享綠。
“南水”十載潤北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審時度勢、科學布局,准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統籌指導和推進后續工程建設”。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李紅梅)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正式業務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九個納入業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
淮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復蘇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王浩)記者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獲悉:今年以來,淮河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作用持續彰顯,區域協作共治顯著提升,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明顯加強,流域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復蘇。 跨省河湖聯防聯控聯治持續加強。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盧琦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董絲雨)記者10日從國家林草局獲悉: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盧琦獲得的是“地球衛士獎”中的“科學與創新獎”,這也是中國人首次在該類別獲獎。
一度電裡的“綠色含量”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金橋熱電廠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工人正在安裝光伏板 魏家峁煤電公司的電動礦卡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現場,工作人員用無人機測繪技術對地貌進行精准測量 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全貌 初冬時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邊緣,國家“沙戈荒”基地重點項目——華能庫布其新能源基地內,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正在進行並網前的最后調試工作。 “目前,項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逆變器和電纜鋪設已經到了收尾階段。
優化能源結構 推動綠色轉型 近日,天津市濱海新區與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簽署能源戰略合作協議,在新能源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在綠電交易、氫能應用方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集中簽約儀式上,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泰富能源有限公司等8家濱海新區企業與錫盟能源電廠達成合作,預計交易電量約42億千瓦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7萬噸。
我國近海海域優良水質面積創歷史新高 科技日報廈門12月8日電 在8日閉幕的2024海洋保護大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二級巡視員馮波說,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地區,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題主線,在渤海、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鄰近海域等三大重點海域持續實施綜合治理攻堅戰,著力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海洋環境、生物生態協同治理轉變,推動海洋生態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近海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85%,創歷史新高,較2018年增長了13.7個百分點,實現“六年連續增長”﹔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自2021年后就消除了“不健康”的狀況。
古老的水利系統“更復雜了” 據新華社電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良渚論壇”“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學家對話分論壇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介紹,近年來他們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一部分“塘山長堤”的面貌其實更為復雜。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距今已有約5000年歷史,和良渚古城統一設計和建造,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系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