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探索全新的近自然育林經營模式

本報記者  李增輝  史自強
2015年08月28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木蘭圍場萬畝林海。
  資料圖片

  “我國平均1畝多耕地就能養活一戶農民,可是平均1000畝的林地卻養活不了一個林業職工,這太讓人想不通了!”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局長徐成立。

  面對困局,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近年來探索全新的近自然育林經營模式,被列為全國森林經營試驗示范區。5年來,木蘭林場減少皆伐作業面積3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了7個百分點,增加林木生長量20余萬立方米,單位立木蓄積量增加了5倍。

  千畝林地為何養活不了一個林業職工

  始建於1963年的木蘭林管局,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境內,下轄12個國有林場,總經營面積160萬畝。由於地處灤河上游地區,距離北京340公裡,林場還擔負著為京津阻風沙、涵水源的重任。

  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全局林場的森林覆蓋率從建局之初的15%提升至后來的85%,在造林綠化上的成就不可小覷。

  然而,到“十一五”末,該局卻陷入了林業“資源”與“資金”的“雙重危機”:林區木材質量差,可採資源面臨枯竭﹔中幼齡林面積佔林地面積60%,低質低效林佔林地面積22%,森林平均蓄積量僅4.1立方米/畝,還不到全國5.8立方米/畝的平均水平。

  問題的症結到底在哪裡?在2010年以前,林場一直沿襲的是傳統森林的經營方式:栽了砍,砍了栽……在一個砍伐季節內,將伐區林木全部伐除。這種“剃光頭”式的“皆伐”成為唯一的採伐方式,並作為林場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由於樹林的生長和砍伐開始逐漸“脫節”,導致問題越發嚴重。

  木蘭林場發展的瓶頸,正是我國林業整體現狀的一個縮影。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森林的多種效能“被鎖喉”,林場經營難以為繼。

  然而,放眼國外,情景則全然不同:德國擁有1.65億畝森林,年產木材可達4000萬立方米,林業銷售額8000億元。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還成為木材的淨出口國。

  “按照這個比例,我局林地160萬畝,每年理應獲得木材產值80億元,但實際上還不到5000萬元,相差160多倍!”徐成立感嘆道。

  推廣近自然育林法,林地不再“剃光頭”砍伐

  2010年春,一種全新育林方式——“近自然育林法”開始走進木蘭圍場。所謂“近自然育林”,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進行森林經營,並不是放任森林自然生長不管,而是有選擇地“間伐”,砍次留好、去劣留優,培育優質、高價、可持續的森林,實現森林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這樣的變動,卻在木蘭林場掀起軒然大波。“栽樹—砍樹—栽樹,幾代人都是這麼干的,怎麼能隨便改?”“不搞皆伐,財路斷了,拿什麼發工資?”各種質疑聲此起彼伏。

  說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一番思索之后,林管局決定設立對照實驗區,用“樣板”給出回答。

  在查字林場的3個對照區可以看到,一號是純自然生長模式區,林地雜亂無章,林木長勢平均﹔二號是德國近自然經營模式區,林地中標有紅漆的“目標樹”挺拔高大,其余樹木則密集、雜亂、低矮﹔三號是木蘭近自然經營模式區,除了標有紅漆的“目標樹”,其余樹木也經修枝后透光撫育,長勢同樣喜人。

  “目標樹就是選擇長勢良好的樹木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在管理中區別對待,促使其迅速長大成材。由於市場上大徑材的價格是普通徑材的10倍,可以實現其價值和產值的最大化。”林管局副局長趙久宇說。

  在對照區,二號區和三號區的區別,直觀展現了近自然育林中“德國式”與“木蘭式”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在德國,中小徑木材沒有市場,人力成本也高,因而隻管理目標樹是最合算的﹔而在木蘭林區,人力成本較低,中小徑木材在國內也有市場,所以有必要實施“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在目標樹培育的幾十年裡,每5至7年可以採伐一次“干擾樹”,實現近期效益和長遠效益得以兼顧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5年過去了,林場工人著實看到了近自然育林后的可喜變化。運用近自然育林,“間伐”代替了“皆伐”,“砍好留壞”變成了“砍壞留好”。

  個性化培植,“一棵頂一車,一車頂一坡”

  在北溝林場的中國北方森林經營實驗示范區中,天然矮林的培育利用與轉化項目正在進行。3年前,這裡栽種的都是40年左右樹齡的樺樹、柞樹和楓樹,不僅生產力低,而且生態功能弱。

  像那種低產低效的天然林子,以往都是一次性伐掉,然后栽上小樹,一輪一輪地走。而如今,近自然育林正讓這裡煥發新的生機。貶值的樹種被逐漸清除,長勢良好的得以保留。樹下的空間則改栽了紅鬆、雲杉等優良的耐陰樹種,以“騰籠換鳥”的方式,促使森林由低質林向優質林快速轉化。

  在撫育管理中,每5至7年對大樹進行的疏伐,不僅為樹下的矮林進一步釋放了成長空間,還增加了林地的產出效益,在轉化期內連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為了彌補間伐造成的資金缺口,木蘭林場瞄准了綠化苗木的市場需求,變“單一用材林培育”為“多目標個性化培育”,對雲杉、油鬆、五角楓、柞樹以及山梨樹等採取拉枝、修剪等有針對性的精細化培育,使之成為美化城市的景觀樹、裝飾樹。目前,僅城市綠化苗木一項,年收入就可達四五千萬元。這些歪歪扭扭的、原來“當柴燒都嫌扎手”的殘次樹,搖身一變成了價值成千上萬的綠化“搶手貨”,發揮了“變廢為寶”的奇效,用林場工人的話說就是“一棵頂一車,一車頂一坡”。

  “按這種增長勢頭,再過幾年,我們就可以自負盈虧了。”徐成立信心滿滿地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8日 16 版)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