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秸稈焚燒為何屢禁不止?

2015年10月14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輯同志: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資源,可作飼料、燃料、工業生產及一些食用菌種植的原料等。作為農村家畜飼料、生活燃料的農用秸稈,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再具有利用價值。這些廢棄於田間地頭的秸稈不僅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影響交通、污染水質、存在安全隱患。雖然政府年年強制禁燒,卻屢禁不止,主要是因為農村勞動力極度匱乏,為了盡快完成夏種冬播,農民無暇分身處理秸稈,明著燒、偷著燒成為必然。有些地方雖然採取了聯防聯控等手段,秸稈不被集中焚燒,但影響了作物的播種、正常生長等,大量堆置於溝渠水池、田間地頭的秸稈可能造成水源性污染等。

目前,秸稈的綜合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目前農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不願意干與秸稈加工相關的活﹔二是農機化水平提高,飼養大型牲畜少了,秸稈作為草料的用途基本終結了,農民生活用電、用氣、用煤佔主導,秸稈作為生活燃料的用途也基本終結了﹔三是秸稈還田成本高,每畝成本增加100元左右,農民缺乏主動性﹔四是農業秸稈具有區域性,人工費用激增的今天,導致收集成本高於運費等﹔五是管理工作隻堵塞不開流,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六是農民缺少必要的技術手段,導致秸稈棄之可惜,留之難用。

野外焚燒秸稈是秋冬季霧霾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秸稈等生物質資源,加快秋冬季霧霾治理等,是有關地方和部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農民期盼的變廢為寶、增收節支的一條可能渠道。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分散資源分散用、農村資源農民用。把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作為解決秸稈農用的有效途徑,對秸稈氨化、秸稈生物菌降解等作為技術指導的重點,對於農村沼氣池的建設給予技術、資金支持。

禁燒、利用、聯防“三招”齊下,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科學分流秸稈。鼓勵農戶和農民合作社購買秸稈粉碎機、打捆機,在國家給予補貼的基礎上,地方財政追加一定的補貼。通過一系列“以用促禁”的政策措施,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方式和農業產業,因地制宜科學綜合利用,使秸稈禁燒“水到渠成”。

以技術支持加經濟補貼來“疏”,以行政推動來“堵”,達到禁燒、播種、農戶滿意的三重目標。對生產企業的秸稈收購、堆放用地、稅收優惠等出台扶持政策,選擇轉化利用路徑短、技術成熟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作為主攻方向,給予有力支持。

加快建設秸稈收儲運保障供給體系,最大程度降低收集和交易成本。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擴大生物質資源利用規模。

真正解決好農用秸稈的無害化處理,政府除了在政策扶植、技術指導上下功夫外,還應在遠近結合、大小結合上有所作為。

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協委員 涂華民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4日 19 版)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