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種樹未必就環保

鄧建勝
2015年10月19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植樹造林要回歸環保本義,應樹立“近自然林業”和“以水定林”等理念

  

  森林是陸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否隻要種樹就能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未必。

  日前有報道稱,南方某地大面積種植桉樹等速生林,雖然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了,但“森林質量已經衰退到不如原來的10%”。原因是,這種以提供造紙原料為目的的造林,植樹者鏟除了山上原有的草木植被,還大量施用化肥,導致生態學上的“棲息地破壞”。

  植樹造林是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基本途徑。但是,由於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和片面的發展觀作祟,一些地方的種樹往往事與願違。前些年江西搞“一大四小”綠化工程,為森林覆蓋率達63%這“一大”目標,政府投入巨資和大量人力物力,道路兩旁種樹,租用農田種樹,幻想一夜成林,實際上勞民傷財,樹的成活率很低。山東某市建設森林城市搞“大躍進”,為完成年度任務不惜毀草種樹、在岩石上種樹。這樣的種樹,不但毫不環保,反而破壞了生態。

  一塊地為何不長樹隻能長草、哪些地方適合灌木而不是喬木、什麼樣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適合哪種樹木生長等,這些自然秉性其實在人類出現在這個星球前就基本確定了。人類改造環境的每一個舉動,都受到自然規律的嚴格制約。因此,隻有充分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才有生態文明建設可言。

  種樹如何回歸環保本義?近日國家林業局在山西大同提出發展“近自然林業”和“以水定林”兩大理念,值得推崇。這是總結37年三北防護林建設的經驗教訓所得,可以用來指導各地的植樹造林。

  以筆者之見,所謂的發展“近自然林業”,就是不能為完成指標而盲目種樹。鄉土樹種不僅造林和管護成本很低,而且與當地的生態系統已有良好的兼容性,對促進環保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發展近自然林業應以鄉土樹種為主。所謂的“以水定林”,就是植樹造林應以水資源的承載為前提,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特別是在北方干旱地區,不能盲目搞大樹移栽。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