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治污 標本兼顧
三亞河清引來白鷺飛

![]() |
三亞河上白鷺飛。 |
核心閱讀
濱海城市治理內河,需要怎樣的辦法?作為三亞的內河和“母親河”,三亞河在城市發展中由清變濁。好在當地因地施策、標本兼治,三亞河逐漸變清,飛來的白鷺頗顯怡然。
最近,6歲的呈呈小朋友站在海南三亞河旁的酒店裡,饒有興趣地數著河上的白鷺:“媽媽,你看,好多白鷺。”白鷺悠閑地立於河中,隱於紅樹林,絲毫不受河兩旁城市道路上車水馬龍的干擾。
看著這麼多白鷺,很難讓人想到,這條三亞河,在今年4月還是一條污染嚴重、水質氨氮超標的城市內河。
貫穿城區的三亞河,被譽為三亞的“母親河”。城市變大了許多,母親河的河水由清轉濁再變臭,深染沉疴。城市內河,因何而污?濱海城市,怎樣治河?
偷排失控、管網滯后、處理能力差,導致內河污染
10月中旬公布的一組數據,在三亞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從8月18日到10月19日,三亞河幾個感潮河段及入海口水質監測斷面的監測數據顯示,超標污染物無機氮濃度指標發生變化:三亞大橋0.65毫克/升變為0.512毫克/升﹔潮見橋0.597毫克/升變為0.556毫克/升﹔月川橋0.714毫克/升變為0.551毫克/升﹔兩河匯合入海口0.44毫克/升變為0.369毫克/升。
有人在政府網站上直接留言“三亞河水質真的變好了!”更多市民的直觀感受是:三亞河水質有明顯好轉。很多河段水質不臭了,河水不黑了,河道上的白鷺越來越多了。從專業角度上看,污染問題仍然存在,但變化卻令人信心倍增。
回想年初,三亞市長吳岩峻曾承諾,用兩年時間徹底整治好三亞河。當時,還曾出現過質疑聲:“這河這麼臭,兩年治得好嗎?”的確,在這之前的三亞河被人稱作三亞的“龍須溝”:漁船多、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嚴重,一些河段淤積,氣味難聞。
三亞沒有傳統工業,內河之病緣何而起?主要病因有三:偷排管不住、管網跟不上、處理能力差。
10年間,城市規模擴大一倍多,規劃建設的800多公裡污水管網,至今才建成500多公裡,建設跟不上﹔在城中村、城市新擴展區、城鄉結合部,不僅雨污不能完全分離,也缺乏排污管網,加之河流兩岸的違法養殖和洗滌廠,大量污水直接偷排進河﹔污水處理主管網和泵站容量都不夠。城內主要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仍缺口較大,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滯后。
“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環境”,三亞市委書記張琦說,“打贏母親河治污攻堅戰,贏回的不僅僅是更清的河流、更好的生態,更是所有市民和游客對美好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人財物一應俱全,治內河不貪戀捷徑
治河要治根,投機取巧的事情干不得。河道污染,腐臭難聞,怎麼治?
有人建議,進行河道疏浚,河淤疏河,見效快。但三亞最終放棄了這條“捷徑”:河道兩旁和中間都有紅樹林,疏浚會破壞紅樹根系,從長遠看,得不償失。隻能選擇“麻煩辦法”,制定《三亞河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摸底、拆違、清理垃圾、建設管網、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加強植被恢復。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一樣也不能少。
10月29日下午的三亞河治理工作協調會上,說起今年的工作,8個參會部門都感嘆“各司其職,人人都忙得團團轉”。
住建局副局長黎覺行介紹,目前已經完成95公裡的主管道污水管疏通清理,基本解決已清理路段污水外冒問題﹔投入3個億,解決城市雨污分離問題並新建管網,改造泵站。水務部門加快籌劃擴建3個污水處理廠,對近期污水管網無法覆蓋的區域,設置可移動污水處理站,力爭沿河無污水直接排河。
吉陽區區長周俊對轄區河道治理感觸很深。“我們今年已經清理了違建養豬場6800多平方米,清理垃圾5100噸。”但是,他坦言:“有的河段,臭味並沒有明顯好轉。一則,我們還沒來得及對清理后的養豬排泄物進行掩埋、恢復植被﹔二則,今年台風季少雨,河道自我清潔能力不夠,雖然垃圾清走了,但河水水體沒有得到交換,制約了治理效果。”
今年,三亞林業局計劃在河道補種110畝紅樹林,邊清理垃圾邊補種樹苗﹔農業局建立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消除農業面源污染﹔海洋局組織漁船逐步撤出三亞港,杜絕漁船污染河道……相關制度法律配套邊干邊立,《三亞河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三亞河沿岸重點區域畜禽養殖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以及農業局文件明確任務分工,8項治理內容限期整改,市人大常委會出台《關於加強三亞河生態保護管理的決定》,邊治理,邊總結,邊完善。
統一部署生態修復,跟進城市修補
內河污染,僅僅是治河的事嗎?遠遠不是。
河水清清椰風新,城市生態的修復,不能孤立進行,需要統一部署。山海河是整體,城市發展要堅持讓綠於民、讓路於民、讓景於民、讓海於民。發展中的三亞,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才能實現環境的標本兼治。
今年上半年,住建部正式發文,明確將三亞列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很多三亞人稱之為“雙修”。
黎覺行介紹,試點以來,在生態修復方面:河岸線旁,三亞河保護區、鐵爐港保護區為重點的紅樹林修復建設,年底前完成655畝造林任務﹔河邊白鷺公園、東岸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已經開展﹔海岸線邊,三亞灣人工補沙的基礎上,推進原生植被保護及生態恢復工程,加快培育原生植物﹔山體修復也在開展,抱坡嶺和高速公路可視范圍內受損山體恢復良好,亞龍灣出口、抱坡嶺等地植被恢復效果明顯。
城市修補同時跟進。至10月29日,城市打違拆違總面積358.1萬平方米﹔街道立面改造,已經在示范段進行施工。
如何才能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為城市發展帶來內涵式的改變?也許,這一條條變清的內河,一行行活潑的白鷺,一棵棵濃蔭蔽日的綠樹,一抹抹藍得透明的天空就是見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