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北京面積最大的濕地生態環境改善

本報記者 賀 勇
2015年11月09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野鴨湖棲息的候鳥。

  蒼鷺。

  大雁。

  核心閱讀

  位於北京延慶縣的野鴨湖是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每年經此停歇的候鳥達10萬隻。近年來,延慶縣完善監測體系,大力提高管理效能,極大促進了野鴨湖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

  

  大天鵝剛著陸就歡快地叫個不停﹔灰鶴一群群飛落到水邊,鳴叫聲此起彼伏……進入深秋后,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北京延慶縣的野鴨湖濕地出現。“因生態環境良好,每年遷徙季在野鴨湖停歇的候鳥達10萬隻。”野鴨湖濕地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劉雪梅告訴記者。

  核心區封閉管理后,野鴨湖生態逐漸修復

  據介紹,全球共有八大候鳥遷徙通道,經過中國境內的有3條,其中,途經北京的隻有“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在這條唯一途經北京的遷徙路線上,野鴨湖是候鳥南北遷飛的重要中轉站,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候鳥南下越冬﹔到了次年2、3月份,又會從南方飛回。

  野鴨湖濕地屬於內陸型人工與自然復合濕地,主要由修建官廳水庫后形成的灘涂淹沒區構成。上世紀90年代,官廳庫區受到嚴重污染,水庫周圍灘涂淹沒區的濕地植被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土地沙化、污水橫流、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為了保護野鴨湖濕地,1997年,延慶縣在這裡設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移民搬遷,將6873公頃濕地納入保護范圍。當年年底, 野鴨湖核心區實行了封閉管理,所有種植養殖活動一律停止。到2000年底,由於保護效果顯著,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野鴨湖升級為市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

  10年間,野生鳥類增加了62種

  今年10月公布的《北京野鴨湖濕地新增鳥類名錄》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野鴨湖的鳥類種類從233種增加到了295種,10年間增加了62種。而1997年保護區成立時,鳥類僅有150多種。

  鳥類增多的原因何在?野鴨湖國家濕地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孫勝利認為,首先是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其次是保護區充分利用首都的區位優勢與科技優勢,形成了針對不同區域的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恢復技術和方案,累計恢復退化濕地兩萬畝,擴大了水禽棲息地。保護區還實施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項目課題“北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恢復了包括香蒲、扁稈藨草等在內的其他濕地植物優勢種。

  “一到冬天,大伙兒就特別忙。”鳥類觀測員方春告訴記者,到了冬季野鴨湖的氣溫比延慶縣城還要低幾度,園區眾多男員工都到戶外巡查、值守,確保24小時有人“站崗”,確保在延慶“打尖兒”的鳥類順利遷徙和安全越冬。這麼多年來,無論春夏秋冬,方春和他的同事每天巡視都要走上20多公裡。正是因為工作人員平時對鳥兒的生活習慣、聚居地等都了如指掌,才使野鴨湖成為候鳥溫暖的“加油站”。

  這裡成了沒有圍牆的“濕地學校”

  在採訪中,幾支由孩子們組成的隊伍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在濕地博物館,講解員們細致地向中小學生們介紹野鴨湖概況、濕地知識、野鴨湖動植物分布狀況等。

  “在這裡,保護環境不再是一句空談,而是用行動落實到實處。”劉雪梅告訴記者,這些活動都是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大力開展的教育教學服務,“在如此注重生態建設的今天,隻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其中, 才能讓他們體驗到環境的魅力。”

  近年來,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主動承擔起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的宣教職責,先后免費接待中小學生兩萬多人次。

  不僅如此,2007年野鴨湖建成了華北首座濕地博物館。2008年建設濕地生態科普園,模擬展示華北地區典型的濕地生態環境及濕地特色植物和珍稀植物。2009年建設“科普島”,集中將野鴨湖地區的鳥類資源做成科普畫廊進行展示,並在科普島上建設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的觀鳥台。2010年,完成全覆蓋遠程監測系統工程及360度環幕影院建設,觀眾在影院環境中即可欣賞到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現場情況,體驗濕地生態環境的魅力所在。

  本文照片均由北京野鴨湖濕地保護區管理處提供 

  蔡華偉制圖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09日 12 版)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