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傳統產業建園區,重污染企業就地轉型升級
揭陽電鍍業 瞄准零排放

![]() |
電鍍企業污水實現集中處理。 |
核心閱讀
金屬加工業密集的廣東揭陽過去環保欠賬太多,市內河道被稱為“中國最臟河流”。通過引進德國技術治理電鍍污染,揭陽市立足區域傳統產業建園區,設置准入門檻,讓電鍍企業從“地下產業”變身成為零排放的明星產業。
廣東揭陽市區往東18公裡,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中的表面處理生態工業園日前投產。當地37家電鍍企業已陸續進駐,可工業園副總經理吳軍卻一刻也不敢鬆勁。“市政府對我們的要求是做成‘零排放’。”這幾天,他和同事忙前忙后,最后一個“硬骨頭”——危廢處理中心基本規劃完成,首期日處理200噸濃廢液,預計今年底動工建設,明年上半年投產。屆時,整個表面處理工業園將沒有一滴未經處理的廢水外流。
“現在好了,電鍍企業統一入園,中德合作引入先進生產技術,污水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真正實現‘零排放’。”揭陽市金屬企業聯合會理事、凱鏈不鏽鋼有限公司老板周凱練感慨,現在能夠挺直腰板,理直氣壯辦企業,再也不用做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了。
金屬加工企業集中,流經揭陽的練江成“中國最臟河流”
上世紀80年代起,揭陽金屬加工業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現有企業7608家,鉸鏈、導軌佔全國市場份額的八成。但是,這些企業總體處於價值鏈低端,成為當地環境污染的源頭。
流經揭陽的練江,甚至被稱為“中國最臟河流”,以至於揭陽市政府負責人在廣東省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道歉:“綠色產業才是可持續的產業。我們非常遺憾地說一聲抱歉,揭陽的產業是環保欠賬較多的產業,這也是我們迫切需要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轉?揭陽把目光瞄准了德國。流經德國的萊茵河在上世紀70年代是歐洲的排污溝,但現在萊茵河成為這一流域200萬人口的飲用水水源。萊茵河的治理啟發了揭陽,也使揭陽有信心,希望在治理練江的過程中形成能為全國做出貢獻的環保產業。
金屬產業,成為中德合作推動揭陽轉型升級的突破口﹔而電鍍,則成為探索環保綠色金屬產業的第一塊“試驗田”。2012年12月25日,中德金屬生態城在揭陽揭東區開工建設﹔城中聳立起的第一棟大樓,就是總規劃面積800畝的“表面處理中心”,樓體上“我們絕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出賣未來”的一溜大紅字格外顯眼。
統一入園,集中治污,引進技術,優化生產,這16個字,概括了揭陽痛下決心對傳統污染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全局謀劃。
政府放權,協會會員出資建起高標准產業園
謀劃很美好,真正實施起來,難啃的“硬骨頭”一個接著一個。作為金屬業污染的主要“病灶”,遍布全市的600多家電鍍廠大多是無牌無証、偷排直排的“黑作坊”,靠河邊的直接往河裡排,不靠河的索性就地挖個洞朝裡灌,環保上基本是“零成本”。“散兵游勇”慣了,現在突然讓它們接受統一管理,花錢處理自己排出的污水,談何容易?
還有些企業,根本不相信所謂的“零排放”能真正做到,“我們做了這麼多年了,都是這麼干的。”“投入這麼大,我們承受得了嗎?”不少業主一時間疑慮紛紛。
企業的工作,讓企業來做。揭陽抓住了行業協會的“牛鼻子”,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不設“管委會”一類的行政管理機構,而是政府向行業協會放權賦能。2012年6月,揭陽市組織民間力量成立了金屬企業聯合會,以行業協會的力量把全市600多家電鍍及相關配套企業整合成40多家﹔為搭建中德合作的平台,金屬聯合會幾家會員企業做股東,共同出資10億元人民幣,成立中德集團公司。政府指導,市場手段,運作整個中德金屬生態城的建設和運營。例如,集團下屬的表面處理生態工業園有限公司,就由股東之一的周凱練出任董事長,“我們既是金屬企業的服務商、平台商,又是金屬企業本身。”
協會會員出資搞產業園,11棟嶄新的標准廠房很快落成,共有44個車間﹔再由協會出面說服企業進駐,“都是大家自己合資搞的工業園,幫襯工業園就是幫襯自己。”不到一年,11萬平方米的廠房全部招滿。
一手抓疏,一手抓堵。揭陽拿起法律武器,對仍游離在園區外偷偷排污,禍害百姓的不法企業動起了真格——今年7月至今,揭陽市查處非法電鍍企業23家,實施行政拘留45人,涉及刑事案件5宗。
引進德國技術,電鍍企業想要零排放
進是進了,可如果還是原封不動地搬進去,電鍍園區豈不成了另一個污染園區?記者在宏利公司碰到德國安美特公司的代表,找到了答案:“我們提供先進的電鍍添加劑技術和生產設備,幫助它改進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
工業園引入金融機構對進駐電鍍企業提供授信支持,幫助它們貸款購買技術和設備,33條全自動生產線陸續安裝投產。“電鍍企業進園,標志著他們原來的生產模式將發生徹底改變,這種變化將在全市電鍍行業中形成一個界限分明的‘分水嶺’。”周凱練說。
要做到“零排放”,既要優化生產段,更要把牢處理關。記者發現,工業園11棟廠房,每棟樓體上都布了8根管道,它們從各個車間收集了8類生產污水,經埋設在地下的總管,最后匯總到污水處理廠。這座污水處理廠引進德國先進技術,整個處理過程中廢水利用率達到99.64%,滿負荷運轉時日處理能力5000噸。
這座污水處理廠由金屬企業共同投資2億多元建成,每處理一噸水,向入園企業收取22元的基本費用。這又反過來倒逼企業進一步改進技術設備和生產工藝,減少污水排放。通過這樣的努力,表面處理生態工業園力爭成為全國第一家全部企業採用全自動化生產線、全部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工業廢水“零排放”的工業園。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